[实用新型]一种风标式迎角传感器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105160.4 | 申请日: | 2021-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023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 发明(设计)人: | 刘备;张兆亮;韩亚龙;张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01B5/24 | 分类号: | G01B5/24;B64F5/6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浦易文 |
| 地址: | 201210 上海市浦东新***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风标 式迎角 传感器 | ||
一种风标式迎角传感器,该迎角传感器包括:风标组件,该风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转轴和风标,其中转轴构造成围绕其枢转轴线转动;法兰支架,该法兰支架包括筒形的主体部分和设置在主体部分一端的环形的凸缘部分,主体部分套设在转轴的外周,其中,在法兰支架的凸缘部分的顶面上具有主尺部,主尺部包括沿着周向方向设置的主尺刻度,并且在风标组件的转轴的顶面上具有游标尺部,游标尺部包括沿着周向方向设置的游标尺刻度。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飞机迎角检测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民用运输飞行器的风标式迎角传感器。
背景技术
飞机在飞行期间需要实时掌握飞机的迎角(攻角)情况,以使飞行员或飞控系统及时操纵飞机,保证飞行安全。因此,飞机通常装有风标式迎角传感器对飞机的迎角实时监测。
由于迎角传感器以及周围部件的安装误差和测量系统的测量误差,为了保证迎角传感器的正常工作以及补偿这些误差对测量系统的影响,需要在飞机出厂前进行地面试验或者功能检查。
为便于与飞机的航电系统交联,现有迎角传感器的采样信号多为电信号,导致感测的转动角度仅能通过航电系统进行读取。在进行地面试验或功能检查时,若需要验证传感器的测量功能,具体地,检查风标的实际机械转动角度与传感器电信号角度的差异,则需要额外的角度检测装置来获取风标的转动角度。
现有技术中,多采用专用设备对风标的实际机械转动角度进行检测。武汉航空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利CN201822070504.7(最早优先权日为2018.12.11)公开了一种攻角/侧滑角传感器检测设备。该检测设备包括主机、采集卡、显示器、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直流电源、中频电源、电流互感器、角规夹具、旋转编码器。直流电源向攻角传感器和侧滑角传感器的电位计提供供电;中频电源提供攻角传感器和侧滑角传感器内部加热器的工作电源,电流互感器测试其加热器的加热电流;采集卡采集被测传感器电位计中心输出电压和电流互感器输出电压;角规夹具提供被测传感器风标偏转的角度;旋转编码器测试测试角规夹具提供偏转角度值,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换算为角度值。
此外,另一些迎角传感器具备附加的角度测量装置以便目视转动角度。如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西安飞机分公司的专利CN201510411795.X(最早优先权日为2015.07.14)公开了一个飞机迎角的给定装置。该装置含有基座、刻度盘和风标指针,用风标指针与风标联动,用风标刻度盘实时反应风标指针模拟出的飞机迎角数据。然而,由于尺寸限制,刻度盘的刻线分辨率较低导致测量精度较低(目前常规风标式迎角传感器电传信号的测量精度可达到0.3°左右,而刻度盘上的迎角刻线标识的分辨率为2.5°左右),无法实现对传感器测量数据正确性的检查。为提高转动角度测量精度,通常需要使用额外的角度测量仪器。
现有的迎角传感器检测装置均需要使用额外的专用设备或者在迎角传感器外部安装角度测量的附加装置来测量迎角传感器的实际机械转动角度。额外设备和附加装置的安装过程繁琐,且在装卸过程中可能会损伤风标或对其安装精度造成一定影响,甚至影响迎角传感器的使用寿命。
因此,仍然存在对现有迎角传感器的结构作进一步改进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目视读取风标式迎角传感器机械转动角度的装置,不依赖额外设备和附加装置也能获取高精度的转动角度,以用于风标式迎角传感器的机械读数和性能检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标式迎角传感器,该迎角传感器包括:风标组件,该风标组件包括固定连接的转轴和风标,其中转轴构造成围绕其枢转轴线转动;法兰支架,该法兰支架包括筒形的主体部分和设置在主体部分一端的环形的凸缘部分,主体部分套设在转轴的外周,其中,在法兰支架的凸缘部分的顶面上具有主尺部,主尺部包括沿着周向方向设置的主尺刻度,并且在风标组件的转轴的顶面上具有游标尺部,游标尺部包括沿着周向方向设置的游标尺刻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0516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