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膜过滤浓缩液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101360.2 | 申请日: | 2021-05-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6522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 发明(设计)人: | 姚希柱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浦世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4 | 分类号: | C02F9/04;C02F9/06;C02F9/14;C02F1/44;C02F101/30 |
| 代理公司: | 南京业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21 | 代理人: | 李静 |
| 地址: | 211806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过滤 浓缩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过滤浓缩液处理装置,包括污水进水管、硫酸加药箱、硫酸亚铁加药箱、第一管道混合器、第二管道混合器、反应池、直流稳压电源、氙气灯组、阳极板、阴极板、曝气装置;反应池进水口与污水进水管连通,阳极板和阴极板等距交替的竖直设置在反应池内;氙气灯组竖直的设置在反应池内且处于阳极板和阴极板之间;反应池底部设有曝气装置,硫酸加药箱的出口与第一管道混合器连通,硫酸亚铁加药箱与第二管道混合器连通,第二管道混合器出口与反应器进水口连通。与传统的芬顿和电芬顿装置相比,该装置的处理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有机污染物去除率高,同时实现降低氨氮含量和脱色的目的,并且该装置操作简单、运行稳定、体积较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膜过滤浓缩液处理装置,属于污水处理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生活垃圾在收集、堆放、运收、终端处理过程中,垃圾本身含水被挤压溢出并混合自然降水和冲洗水,形成了有毒有害的生活污水,称为垃圾渗滤液。垃圾渗滤液具有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水质变化较大的特点,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的无机物和有机物,还含有难以生物降解的萘、菲等非氯化芳香族化合物、氯化芳香族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和苯胺类化合物等。和城市污水相比,垃圾渗滤液污染物浓度高出很多,所以渗滤液不经过严格的处理不可以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道。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现在广泛采用综合处理工艺——“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深度处理一般采用膜过滤处理技术,包括超滤、纳滤、反渗透等。超滤可将大分子和悬浮物滤除,透过超滤膜的主要成分为水、腐殖酸、各种小分子以及Ca2+、Mg2+、Na+、Cl-、CO32-、SO42-等离子,需要进一步纳滤进一步处理;经过纳滤膜处理后的出水基本能达到排放标准,但是由于纳滤仅起到物理过滤的作用,在清液达标的同时,会产生20-25%体积的膜过滤浓缩液。纳滤浓缩液中富集了渗滤液中绝大部分二价盐和难生化降解或不可生化降解的有机物。
目前,国内外对膜过滤浓缩液处置的典型方式有回灌法、回喷焚烧法、蒸发法、高级氧化法等。芬顿法、电芬顿法、光芬顿法等高级氧化技术的核心原理是,H2O2在Fe2+的催化作用下分解成羟基自由基·OH,这些羟基自由基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协同其他氧化剂有效的氧化分解去除传统生物膜技术无法降解的有机污染物,并且不存在有机物种类选择性,直至将这些有机污染物降解为CO2、H2O和其他矿物盐。电芬顿法可以通过电解反应直接产生H2O2,只需在反应体系中加入适量的Fe2+即可持续产生大量的·OH,技术实现简单、易操作、费用低,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污水处理技术。但是,现有技术的电芬顿反应体系在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的过程中,H2O2的生成速率和利用率不高,此外部分Fe2+会被H2O2氧化成Fe3+,会与降解中间产物(如OH-)形成络合物,阻碍了Fe2+的循环利用,影响了·OH的产量和生成速率,从而降低了电芬顿法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效率。因此,有必要开发研究电芬顿法与其他氧化技术的联用技术,提高电芬顿法的降解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单一电芬顿法所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膜过滤浓缩液处理装置,以提高电芬顿反应体系的氧化效率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提高膜过滤浓缩液的可生化性。
技术方案
一种膜过滤浓缩液处理装置,包括污水进水管、硫酸加药箱、硫酸亚铁加药箱、第一管道混合器、pH在线监测仪、第二管道混合器、反应池、直流稳压电源、氙气灯组、阳极板、阴极板、曝气装置和曝气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浦世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南京浦世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10136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