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稻田可循环生态型虫害防治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62604.0 | 申请日: | 2021-05-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127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沈志焕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志焕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A01M1/04;A01M1/10;A01M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市鼎宏恒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8 | 代理人: | 吴锦德 |
地址: | 665000 云南省普洱市景谷***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稻田 循环 生态型 虫害 防治 系统 | ||
一种稻田可循环生态型虫害防治系统,包括蛙类养殖塘、诱虫灯、诱捕篮;所述蛙类养殖塘设置为工字型结构;水稻田设置在各蛙类养殖塘所形成的凹槽内;蛙类养殖塘上连接设置有进水通道;蛙类养殖塘与稻田之间设置有连通水渠;蛙类养殖塘的周围设置有栅栏;栅栏的顶部安装设置有诱虫灯;栅栏的顶部安装设置有诱捕篮。通过在田间设置蛙类养殖塘1,一方面提高水质营养,另一方面起到杀灭害虫的作用;此外,通过设置诱虫灯2、诱捕篮3对田间的害虫实施物理和化学双重引诱,从而提升捕杀效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田可循环生态型虫害防治系统。
背景技术
水稻是最基础的农作物之一,也是人们最喜爱的主食之一,水稻产量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温饱问题。自南地区自古大量种植水稻,但是由于病虫害的问题,对产量有很大影响。为了防治病虫害,常规的手段是喷洒农药,但是盲目加大药剂用量,则加大了病虫防治的成本,又易使作物发生药害。
基于以上问题,如何在尽可能减少药剂使用的前提下,仍旧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同时不提升种植成本,是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有机肥生产用定量混料加菌装置,从而有效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稻田可循环生态型虫害防治系统,包括蛙类养殖塘1、诱虫灯2、诱捕篮3;
所述蛙类养殖塘1设置为工字型结构;水稻田设置在各蛙类养殖塘1所形成的凹槽内;
蛙类养殖塘1上连接设置有进水通道4;蛙类养殖塘1与稻田之间设置有连通水渠5;蛙类养殖塘1的周围设置有栅栏6;
栅栏6的顶部安装设置有诱虫灯2;
栅栏6的顶部安装设置有诱捕篮3。
进一步的,所述诱虫灯2设置有若干个,均匀安装分布设置在蛙类养殖塘1的各拐角处;所述诱捕篮3设置在各诱虫灯2之间。通过挥发性引诱剂将较为远处的害虫吸引过来,再通过诱虫灯进一步缩小夜间害虫的聚集范围,使害虫离蛙群更加接近,提升杀灭效果。
进一步的,连通水渠5上设置有闸门7。用来养蛙的蛙类养殖塘1作为备用水源,对稻田进行灌溉。
进一步的,所述诱捕篮3包括第一诱捕盘8、第二诱捕盘9;所述第一诱捕盘8和第二诱捕盘9设置为圆盘状;第二诱捕盘9的边缘设置有环状凸缘10;第二诱捕盘9通过环状凸缘10悬挂活动设置在第一诱捕盘8的上方;
第二诱捕盘9的底部设置有镂空网格11。
第一诱捕盘8内根据需要通入带有可以引诱害虫的挥发性液体,当蛙类成长为可以捕食的成体时,只需要向第一诱捕盘8内通入可以引诱害虫的挥发性液体,同时配合使用诱虫灯2,大量的蛙类聚集在第一诱捕盘8的附近,完成对害虫的捕食;
当蛙类并未成长为成体,不具备捕食能力时,适当在第二诱捕盘9内放置一定量灭虫药剂,第一诱捕盘8的液体进入以后,将药剂溶解在挥发性液体中,害虫聚集以后起到杀灭作用,在选择药剂时,尽量选取对种植物影响较小的药剂种类。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诱捕盘8的边缘设置有若干个凹槽12;凹槽12内抽插设置有支撑围栏13;支撑围栏13的顶部固定设置有遮雨板14。为了防止雨水对挥发性液体的稀释,设置可拆卸的遮雨板14。
进一步的,第一诱捕盘8的底部设置有进液口15。
所述第一诱捕盘8的底部设置有加固支撑杆16;加固支撑杆16的另外一端与栅栏6侧壁固定连接。设置加固支撑杆16进一步提装置的稳固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志焕,未经沈志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626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