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圆捆打捆机的新型捡拾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1055832.5 | 申请日: | 2021-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222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燕;王海伟;汲晴;马崇全;王保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01D89/00 | 分类号: | A01D89/00;A01F29/06;A01F15/02;A01F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4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打捆 新型 捡拾 机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圆捆打捆机的新型捡拾机构,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包括打捆机构和捡拾机构,所述打捆机构的前端与捡拾机构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捡拾机构包括捡拾装置和传动外壳,所述传动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喂入机构,所述传动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外壳的内壁与捡拾装置的两端活动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转动轴两端外壁增加切割刀片,切割刀片随着转动轴转动,切割刀片将较长的秸秆两端切断,防止较长的秸秆在被卷入进喂入机构时,造成喂入机构的损坏,通过在转动轴的外壁增加铲板,铲板随着转动轴转动将地面上较短的秸秆进行铲起,避免较短的秸秆容易掉落,提高捡拾的效率,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圆捆打捆机的新型捡拾机构。
背景技术
在采用收获机械对农作物进行收割作业后通常会将秸秆摊放或撒落在地里。为了提高收获作业效率,对秸秆的处理主要采用以下四种办法:1、依靠人工进行收集作业,但其相当费力费时;2、利用打捆机能对秸秆进行捡拾打捆作业,但由于这些机械仅仅只能对秸秆进行捡拾作业,对于收割后留下的较高的割茬还是无法进行收集;3、利用旋耕机械在进行旋耕作业的同时将秸秆翻耕还田作业。这样做虽暂时解决了秸秆的问题,但由于秸秆的数量较大,全部用来还田并不十分有利于下季作物的生长要求,有时甚至是有害的,较为理想是部分还田。打捆机是指用来捆草的机械,通常有如下特点:一、应用范围广,可对稻草、麦草、棉杆、玉米杆、油菜杆、花生藤。豆杆等秸秆、牧草捡拾打捆;二、配套功能多,可直接捡拾打捆,也可先割后捡拾打捆,还可以先粉碎再打捆;三、工作效率高,每天可捡拾打捆120~200亩,产量20~50吨。
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圆捆打捆机在对秸秆进行打捆时,一般先由捡拾机构将地面上的秸秆捡拾起来,通过喂入机构进入成捆室内进行搅碎以及打捆,但是有些秸秆相对较长,如果直接将秸秆卷入进去容易将捡拾机构以及喂入机构损坏,并且地面上也存在长度较短的秸秆难以拾起,增大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通过在捡拾装置的转动轴两端均匀设置切割刀片,切割刀片在转动轴转动时将较长的秸秆切断,防止较长的秸秆卷入到传动外壳内造成装置损坏;另外在转动轴外壁增加铲板,铲板随着转动轴的转动将地面上的较短的秸秆铲起,提高捡拾效率,减轻工作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圆捆打捆机的新型捡拾机构,包括打捆机构和捡拾机构,所述打捆机构的前端与捡拾机构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捡拾机构包括捡拾装置和传动外壳,所述传动外壳的内部活动连接有喂入机构,所述传动外壳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动机构,所述传动外壳的内壁与捡拾装置的两端活动连接,且所述捡拾装置设置在喂入机构的前端,所述捡拾装置包括转动件和转动轴,所述转动轴的外壁均匀设置有若干个捡拾板,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外壁均匀设置有切割刀片。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轴的两端与转动件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的另一端与传动外壳的内壁活动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动轴的外壁设置有铲板,所述铲板的数量为六个。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打捆机构包括卸草外壳和成捆外壳,所述卸草外壳的顶部前端与成捆外壳的顶部后端转动连接,所述卸草外壳的内壁设置有辊筒,所述成捆外壳的内壁活动连接有若干个辊筒。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成捆外壳的内部开设有成捆室,所述卸草外壳的底端对称设置有卸草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成捆外壳的前端与传动外壳的后端固定连接,所述成捆室设置在喂入机构的后端,所述成捆外壳的底部设置有滚动轮。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菏泽市天艺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558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上料模块
- 下一篇:防撞拦截网系统及其抗风浪型浮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