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滤网及其组件有效
| 申请号: | 202121005216.9 | 申请日: | 2021-05-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63207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9 |
| 发明(设计)人: | 费雁琪;涂海;李永奎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净万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D46/30 | 分类号: | B01D46/30;B32B27/02;B32B27/36;B32B9/00;B32B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复合 滤网 及其 组件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碳纤维复合滤网及其组件,所述碳纤维复合滤网包括:依次设置的滤棉层、第一碳纤维过滤层以及第二碳纤维过滤层;所述第一碳纤维过滤层由热塑性纤维和活性碳纤维长丝混杂编织而成,活性碳纤维长丝的比表面积为800‑2000m2/g;所述第二碳纤维过滤层采用短切活性碳纤维,其体密度控制在0.1‑1.0g/cm3之间,短切活性碳纤维的总比表面积在1000‑3000m2/g。本实用新型碳纤维复合滤网自身的多孔结构,使得本滤网材料与现有的颗粒芯材相比,具有更好的渗透性及较高的分布均匀性;多层碳纤维过滤层相结合,使得本滤网不仅具备过滤大、小颗粒物的功能,还具备了去除空气中有害气体的作用,从而显著优化了对空气的过滤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滤网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在空气净化装置中应用较多的空气过滤材料多为各种有机纤维的多孔介质材料或活性炭颗粒介质材料,这些介质材料大多以无纺布为支撑载体,但无纺布的功效单一,且介质材料较难做到均匀分布,从而影响滤网性能。随着人们对空气净化效能的要求不断提高,此种方式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
同时,随着科技不断发展,人们所制造的碳纤维,即一种纤维状的柔性碳材料,利用高温活化技术也可以赋予高强度、高模量碳纤维以及表面发达微孔结构,这种微孔结构带来碳纤维极强的吸附特性。因此,为了符合市场需求,利用碳纤维的特性也能制成不同功能特性的滤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碳纤维复合滤网及其组件。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复合滤网,包括:依次设置的滤棉层、第一碳纤维过滤层以及第二碳纤维过滤层;
所述第一碳纤维过滤层由热塑性纤维和活性碳纤维长丝混杂编织而成,活性碳纤维长丝的比表面积为800-2000m2/g;
所述第二碳纤维过滤层采用短切活性碳纤维,其体密度控制在0.1-1.0g/cm3之间,短切活性碳纤维的总比表面积在1000-3000m2/g。
所述第一碳纤维过滤层的表面涂覆有纳米银附着层,纳米银附着层中含有的纳米银颗粒粒径为25-50nm。
所述纳米银颗粒占第一碳纤维过滤层总质量的2-20%。
所述滤棉层选用聚酯纤维。
所述第一碳纤维过滤层的目数为80-800目,厚度为1-10mm。
所述第二碳纤维过滤层的厚度为1-10mm,单丝表面的平均孔径在10-500nm。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碳纤维复合滤网组件,包括:依次水平铺设的滤棉层、第一碳纤维过滤层和第二碳纤维过滤层,以及固定安装在三层结构四周边缘的矩形边框;
所述第一碳纤维过滤层由热塑性纤维和活性碳纤维长丝混杂编织而成,活性碳纤维长丝的比表面积为800-2000m2/g;
所述第二碳纤维过滤层采用短切活性碳纤维,其体密度控制在0.1-1.0g/cm3之间,短切活性碳纤维的总比表面积在1000-3000m2/g。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另一种碳纤维复合滤网组件,包括:依次设置并卷成筒形的滤棉层、第一碳纤维过滤层和所述第二碳纤维过滤层,以及固定安装在筒形两端的圆形框盖;
所述第一碳纤维过滤层由热塑性纤维和活性碳纤维长丝混杂编织而成,活性碳纤维长丝的比表面积为800-2000m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净万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净万嘉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10052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隔音防火的建筑装饰墙体
- 下一篇:一种新型平板件挂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