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人机搭载RFID识别装置及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71918.6 | 申请日: | 2021-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347354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彬;陈文;毛荣军;周世阳;黄扬琪;曹凤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昌科晨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4D47/00 | 分类号: | B64D47/00;B64D47/08 |
代理公司: | 南昌丰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6137 | 代理人: | 吴称生 |
地址: | 330096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人机 搭载 rfid 识别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无人机搭载RFID识别装置,包括壳体、云台连接臂、云台夹臂、连接柱和无人机连接装置,壳体由前立面外壳、主壳体、固定壳体构成,前立面外壳卡合在主壳体正面,固定壳体卡接在主壳体后部,固定壳体两侧设有挂耳,云台夹臂的两条夹臂与挂耳连接,云台夹臂中部设有连接盘,云台连接臂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连接盘,云台连接臂下端的连接盘与云台夹臂中部的连接盘连接,云台连接臂上端的连接盘连接连接柱下端,连接柱上端连接固定环,固定环内安装无人机连接装置。本申请还涉及一种搭载RFID识别装置的无人机。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安装方便,可调节,便于散热。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射频识别领域,具体为一种无人机搭载RFID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配电线路的大规模建设,当前的配电设备越来越多,对配电设备的管理追求更高的精益化。当前配电线路上的设备标签张贴位置较高,人工扫描的难度较大,且无法保证覆盖全面。射频识别技术运用越来越广泛,设备标签可以采用RFID标签。无人机具有可远程操控的特点,现在无人机操控稳定性很高,使用无人机搭载RFID标签进行扫描识别成为可能。配电线路杆塔上不同的设备位置不同,可能存在比较多障碍物,应该使RFID识别装置具有安装方便,结构简单的特点,方便与无人机配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搭载RFID识别装置,安装方便,结构设计合理。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搭载RFID识别装置的无人机。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无人机搭载RFID识别装置,包括壳体、云台连接臂、云台夹臂、连接柱和无人机连接装置,壳体由前立面外壳、主壳体、固定壳体构成,前立面外壳卡合在主壳体正面,固定壳体卡接在主壳体后部,固定壳体两侧设有挂耳,云台夹臂的两条夹臂与挂耳连接,云台夹臂中部设有连接盘,云台连接臂上下两端分别设有连接盘,云台连接臂下端的连接盘与云台夹臂中部的连接盘连接,云台连接臂上端的连接盘连接连接柱下端,连接柱上端连接固定环,固定环内安装无人机连接装置。
进一步的,云台连接臂、云台夹臂、连接柱均为中空的,无人机连接装置设置走线孔,方便与无人机连接布线。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内部安装RFID扫描芯片、控制芯片、RFID数据通信芯片、电压稳固芯片,控制芯片电性连接RFID数据通信芯片和电压稳固芯片,RFID数据通信芯片连接RFID扫描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有通风孔,通风孔设置在前立面外壳、主壳体或固定壳体上。
进一步的,主壳体的前面设有凸条,凸条中设置射频信号孔,方便射频信号传输。
进一步的,主壳体内部的四角设置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安装RFID扫描芯片。
进一步的,固定壳体的四角设置安装孔,该安装孔用于安装RFID数据通信芯片。
进一步的,所述壳体设置支架来安装RFID扫描芯片、控制芯片、RFID数据通信芯片、电压稳固芯片,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底板上,所述底板通过螺栓与主壳体或固定壳体连接,所述底板有通风孔,可保证内部结构通风散热。
一种搭载RFID识别装置的无人机,无人机下部安装有无人机扩展支架,无人机扩展支架一侧安装上述的RFID识别装置,另一侧安装可见光摄像机,无人机扩展支架上安装两个旋转电机,一个旋转电机的转轴连接RFID识别装置的无人机连接装置,另一个旋转电机的转轴连接可见光摄像机的支架。通过旋转电机可以旋转RFID识别装置和可见光摄像机。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结构设计合理,采用挂耳和连接盘式连接角度可调,可以将RFID扫描设备分为外壳体和内部结构体,在外壳体上设置连接无人机的接口以及安装扫描芯片的外壳,并在下方设置散热孔,在内部结构体中设置芯片安装结构,保证芯片稳固的安装,且保持空间间隙,保证芯片的散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昌科晨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未经国网江西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南昌科晨电力试验研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7191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菌测试用高精确度集菌仪
- 下一篇:一种MTBE反应精馏用粗甲醇的精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