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大坝混凝土接缝灌浆拔管式预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70363.3 | 申请日: | 2021-05-0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7396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志明;唐金辉;康永珍;王永德;宋大海;陈晓峰;王艳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5/02 | 分类号: | E02D15/02;E02B3/16 |
代理公司: | 成都禾创知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84 | 代理人: | 裴娟 |
地址: | 610065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大坝 混凝土 接缝 灌浆 拔管式预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坝混凝土接缝灌浆拔管式预埋装置,包括进浆管、回浆管、升浆管,进浆管与回浆管连通,进浆管和回浆管上均设有球阀;回浆管上设有三通管;升浆管一端通过三通管与回浆管连通,另一端插入固定管;固定管端口设有汽车气门嘴;升浆管为柔性软管,其通过固定扣固定于混凝土先浇块缝面的半圆槽内。本装置通过采用柔性软管的升浆管使灌浆工程中的灌浆孔道顺利成型,有效避免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通道变形和堵塞,提高了大坝接缝灌浆的施工质量,并通过分压管使浆液在管路系统中充分填充,增加了工程效率;本装置结构简单,施工材料消耗小,降低了施工成本,能适用于各种接缝灌浆工程。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工程接缝灌浆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大坝混凝土接缝灌浆拔管式预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利施工中,由于水利工程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建筑,为了避免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施工过程中必须将坝体进行分段施工。这就导致了相邻的坝段之间不可避免的产生接缝。同时,大体积混凝土内外的温差不均也会导致坝体表面产生大量的裂缝。这些存在于坝体的连接缝、裂口以及基础施工中的破碎带等部位均会直接影响着水利工程的防渗效果。接缝灌浆技术就是利用混凝土浆液输送技术将浆液灌注进这些缝隙进行填充处理。通常是利用压力将水泥浆液灌注到混凝土坝体接缝中的工程。混凝土坝施工时,为防止产生温度裂缝和受到浇筑能力的限制,常以横缝将坝体分成若干坝段,每一坝段又以纵缝分成几个坝块,采用分段、分块、分层交替上升的柱状浇筑法(见混凝土施工)。为保持坝体在运行时的整体性和有效地传递应力,需要在大坝投入运行前对这些接缝进行灌浆。有的重力坝只要求进行纵缝灌浆,横缝不灌浆,作为伸缩缝,设有止水。接缝灌浆均采用水泥浆液。为保证灌浆质量,须在坝体内部混凝土温度达到稳定值,或混凝土龄期超过六个月,并且灌缝两侧及顶层盖重混凝土的温度达到设计规定值时,方可进行灌浆。因此,接缝灌浆常是水库开始蓄水的控制条件。
灌浆需自下而上分区进行。通常用止浆片将各缝面划分为若干封闭的灌浆区,一个灌浆区的高度约10~15m,面积为200~300m2。灌浆管路可采用预埋铁管或塑料管,也有采用塑料拔管,即先埋入塑料软管,并充气,在混凝土终凝后即将软管拔出形成通路的办法。混凝土浇筑过程中,要注意防止堵塞灌浆管路系统。接缝灌浆的质量需通过对施工记录资料的分析、钻孔取样、压水检查和缝面凿槽检查等成果综合评定。
传统接缝灌浆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容易出现缝隙填充不充分,且在骑缝孔成型过程中容易出现碎石使得灌浆管路堵塞的问题导致接缝灌浆无法顺利进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充分填充坝体裂缝、实施简单、有效减少工程施工量的大坝混凝土接缝灌浆拔管式预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坝混凝土接缝灌浆拔管式预埋装置,包括进浆管、回浆管、升浆管,进浆管与回浆管连通,进浆管和回浆管上均设有球阀;回浆管上设有三通管;升浆管一端通过三通管与回浆管连通,另一端插入有固定管;固定管端口设有汽车气门嘴;升浆管为柔性软管,其通过固定扣固定于混凝土先浇块缝面的半圆槽内。
进一步的,升浆管还套有用于紧固固定管的紧管扣。
进一步的,进浆管和回浆管间还设有分压管。
进一步的,进浆管和回浆管采用Φ32 mm、壁厚为3mm的镀锌钢管。
进一步的,三通管采用Φ25 mm、壁厚为3mm的镀锌钢管。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汽车气门嘴连接气泵,通过气泵向升浆管内充气,同时关闭进浆管和回浆管上的球阀,整体管路内气压上升,升浆管充分充气使得在先浇块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间形成骑缝孔。在骑缝孔成型后,排出管道内气体,拔出升浆管,通过进浆管灌入浆液,浆液通过回浆管上三通管向骑缝孔灌入,有效填充先浇块混凝土和后浇混凝土间的缝隙,完成大坝混凝土接缝灌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7036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