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船舶尾气脱尘脱硫脱碳综合吸收塔、综合吸收装置及船舶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51643.X | 申请日: | 2021-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9620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发明(设计)人: | 魏颖;陈世福;何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太海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18 | 分类号: | B01D53/18;B01D47/14;B01D47/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137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船舶 尾气 脱硫 脱碳 综合 吸收塔 吸收 装置 | ||
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一种船舶尾气脱尘脱硫脱碳综合吸收塔、综合吸收装置及船舶,应用船舶技术领域。其中综合吸收塔包括:预洗段、吸收段、第一除雾段、第一集液段和第二集液段,其中预洗段和第一集液段设置于U型结构的同一侧,吸收段、第一除雾段和第二集液段设置于U型结构的同一侧,第一集液段和第二集液段分别设置于U型结构的两侧底部。通过对船舶尾气进行脱硫脱尘脱碳综合吸收处理,脱碳效率可达90%以上,脱硫效率达到98%以上,除尘效率达到80%以上,且综合吸收的设备总重不超过空船重量的2%,可适用于各种吨位的船舶以及适用于各种燃料的船舶,设备构成简单,安装及使用方便,对现有标准化船舶设计影响小。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涉及船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尾气脱尘脱硫脱碳综合吸收塔、综合吸收装置及船舶。
背景技术
航运业已成为国际货物的重要运输途径,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针对船舶尾气排放必将面临日益趋紧的监管要求,例如随着行业逐渐适应当前国际海事组织的颁布的2020年限硫令,国际海事组织将计划出台新规则,以降低船舶尾气中的碳排放。因此,对航运业来说,“零碳未来”不仅是一个目标,在落实碳减排时也将对船舶设计、尾气处理技术等方面带来新挑战。
针对工业尾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捕获处理的技术,通常可分为洗涤、吸收/解析、膜分离、PSA(Pressure Swing Absorb,变压吸附)等多种工艺路线,这些技术也已经广泛应用于工业尾气的CO2处理,比如针对化工、电力等所燃烧的天然气、燃煤烟气等尾气处理。
但是,成熟应用于陆上工业尾气处理的脱碳设备,不仅体积庞大,结构复杂,能耗高,建设成本高,也无法直接应用到船舶中。
目前,将碳捕捉技术应用于船舶尾气处理,也出现在少量文献中有。
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回收利用船舶柴油机尾气中二氧化碳的方法及装置,采用分离的吸收塔、再生塔、贫富液再热器等进行碳捕捉。
例如,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船舶尾气联合脱硫脱碳处理装置,采用双回路吸收塔联合脱硫脱碳,并在吸收塔外部设置电解池进行吸收液再生。
例如,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船舶尾气脱硫脱硝除尘减碳工艺及装置,采用海水改性供给系统、低温脱硝系统、海水氧化系统以及烟气洗涤塔等进行脱硫脱硝除尘减碳。
但是,这些船舶脱碳方案,仍然需要多个设备,构成结构复杂,建设成本也高,而且二氧化碳吸收效率仍有待提高。
另外,鉴于船舶的燃料来源较为繁杂,船舶燃料种类也多种多样,比如重油、低硫油、柴油、LNG(Liquefied Natural Gas,液化天然气)、甲醇等,甚至有些船舶中采用双燃料共同燃烧的情况,而且船舶尾气中CO2的含量通常仅为4~5%,这样尾气中CO2的分压极低,现有方案对CO2脱除效率并不明显。
还有,不同码头加注的燃料在成分上存在很大不同,也给脱除船舶尾气中的CO2带来了较大难度。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碳捕捉方案来脱除船舶尾气中的CO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中国公开号CN104314647A
专利文献2:中国公开号CN107349759A
专利文献3:中国公告号CN109316918A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说明书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船舶尾气脱尘脱硫脱碳综合吸收塔、综合吸收装置及船舶,可适用于对不同燃料(比如重油、低硫油、柴油、LNG、甲醇等燃料)所产生的船舶尾气进行脱硫脱尘脱碳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太海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太海事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5164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包装纸箱上胶装置
- 下一篇:发动机进气系统和车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