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31276.7 | 申请日: | 2021-04-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8487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刘启禾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启禾 |
主分类号: | H01M10/0525 | 分类号: | H01M10/0525;H01M10/058;H01M10/613;H01M10/653;H01M10/654;H01M10/6553;C09J7/25;C09J7/29 |
代理公司: | 东莞市中正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1 | 代理人: | 张汉青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锂离子电池 组装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包括胶纸、电池,其胶纸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导热PI膜、胶纸导热压敏胶;电池一端设有电池头部凹槽部,电池头部凹槽部的上端设有电池保护线路板,电池保护线路板上设有正负极耳,胶纸裹覆于电池头部凹槽部、正负极耳、电池保护线路板及电池的表面,且正负极耳通过折弯工艺使正负极耳与电池保护线路板处于电池头部凹槽部内;电池表面设有石墨烯导热贴片,石墨烯导热贴片一端与胶纸热传导连接,另一端与电池表面热传导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大极耳的散热性能,且胶纸增加均热面积,再将热量传递至电池表面或空气中,可以更好的保障电池的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池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
背景技术
现如今石墨烯具有优异的热传导特性,且导热系数超过1000W,因此无论就导热、散热或热管理的角度来看,从电子元件、零组件到LED,石墨烯若能提供符合设计需求的产品型态,则可有效改善现行散热产品的效能。而电子行业快充的快速普及,并且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中越来越多的广泛使用软包电池。而快充电池,通过改变电池本身电解液配方使之能够承受较大电流并在短时间内充满电,这是快充电池的最大特点。但其容易发热导致充电效率大大降低,导致企业只能降低充电速率,来防止电池过热,保护电池的安全和延长寿命。导致高温的热量不是来自电子设备外,而是电子设备内部,或者说是集成电路内部。散热部件的作用就是将这些热量吸收,发散到设备内或者设备外,保证电子部件的温度正常。而快充的普及,存在着电池的导热散热效率仍然较低,主要热能聚集在极耳部位等问题。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快充技术的功率越来越高,但电池的导热散热性能却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技术方案上,电池在高功率运作一段时间后,极耳温度会非常高,但极耳面积小发热量大,导致快充的功率降低,安全性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此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通过增大极耳的散热性能,通过胶纸增加均热面积,再将热量传递至电池表面或空气中。在电池行业的市场需求高,可以更好的保障电池的安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
一种快充锂离子电池组装结构,包括胶纸、电池,其胶纸由上至下依次设有导热PI膜、胶纸导热压敏胶,而所述的导热PI膜的厚度为8μm至50μm,所述胶纸导热压敏胶的厚度为8μm至50μm;所述电池一端设有电池头部凹槽部,所述电池头部凹槽部的上端设有电池保护线路板,可以保护电池充放电管理和过热保护等,所述电池保护线路板上设有正负极耳,而产生的热量主要在此聚集,所述胶纸裹覆于电池头部凹槽部、正负极耳、电池保护线路板及电池的表面,其中通过双面胶将胶纸的一端贴在电池头部凹槽部内,再贴覆在于正负极耳、电池保护线路板表面,再将尾端剩余部分贴于处于电池头部凹槽部另外一面的电池表面,另外,正负极耳通过折弯工艺(为本领域常见的组装工艺流程,在此不再重复表述)使正负极耳与电池保护线路板弯折后处于电池头部凹槽部内,极耳小面积发热,热量通过胶纸增加面积均热;所述电池表面还设有石墨烯导热贴片,所述石墨烯导热贴片一端与胶纸热传导连接,可贴于胶纸的上表面进行热传导,另一端与电池表面热传导连接,使得热量通过石墨烯导热贴片导热出来传递到电池表面及空气中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导热PI膜上方设有胶纸导热涂层,所述胶纸导热涂层的厚度为2μm至50μm,使胶纸热量进一步的提高导热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石墨烯导热贴片由上至下依次设有石墨烯导热贴片导热涂层、第一PET膜、第一石墨烯导热贴片导热压敏胶、石墨烯片、第二石墨烯导热贴片导热压敏胶、第二PET膜、第三石墨烯导热贴片导热压敏胶,整体实现快速导热的性能,与胶纸结合使用,使得组装包装后的极耳面积小且弯折后处于内部,热量大的问题得到解决,将极耳的热量快速导出至电池表面均温散热,防止局部过热发生危险故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启禾,未经刘启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312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制冷并联机组结构
- 下一篇:一种中置立柱升降车板的动态失衡防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