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颅骨自体骨压缩成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904591.0 | 申请日: | 2021-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0704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熊南翔;李洁莉;陈劲草;戴璇;杨邦坤;蔡远坤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F2/28 | 分类号: | A61F2/28 |
代理公司: | 武汉大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57 | 代理人: | 徐杨松;高源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颅骨 压缩 成形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颅骨自体骨压缩成形装置,包括成型筒、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第一成型模固定设置于成型筒内,第二成型模活动置于成型筒内,且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相对布置;第一成型模上放置医用凝固剂。有益效果为:根据骨瓣尺寸及形状,选择合适的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将手术过程中研磨的碎骨头或骨粉倒入成型筒内,并可同步加入医用凝固剂,从而挤压碎骨头或骨粉、医用凝固剂,使其融合塑型,塑型成型后,再还原到开颅手术时切开的颅骨的缺口上去缝合固定,相当于采用自体骨头修补,适合各种开颅手术去骨瓣患者,以让患者的外形颅骨的外形更加完整,节约费用,减少材料补片,避免了排斥反应,减少了一些感染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颅骨自体骨压缩成形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为患者进行开颅手术时,首先用动力系统,将颅骨慢慢磨掉,大概一个直径两厘米的圆形的骨瓣,去掉骨瓣后,然后再进行手术。手术结束之后,缺失的颅骨,有的用专门的修补材料补起来,有的用自体的骨头填进去,但是如果自体的骨头是碎片,就没办法填进去,因此缺乏对于的处理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颅骨自体骨压缩成形装置,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颅骨自体骨压缩成形装置,包括成型筒、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第一成型模固定设置于成型筒内,第二成型模活动置于成型筒内,且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相对布置;第一成型模上放置医用凝固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根据骨瓣尺寸及形状,选择合适的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将手术过程中研磨的碎骨头或骨粉倒入成型筒内,并可同步加入医用凝固剂,驱使第二成型模靠近第一成型模,从而挤压碎骨头或骨粉、医用凝固剂,使其融合塑型,也可以暂时不同步加入医用凝固剂,则先驱使第二成型模靠近第一成型模,从而对碎骨头或骨粉进一步破碎,然后再加入医用凝固剂,再驱使第二成型模靠近第一成型模,从而挤压碎骨头或骨粉、医用凝固剂,使其融合塑型,塑型成型后,再还原到开颅手术时切开的颅骨的缺口上去缝合固定,相当于采用自体骨头修补,适合各种开颅手术去骨瓣患者,以让患者的外形颅骨的外形更加完整,节约费用,减少材料补片,避免了排斥反应,减少了一些感染的风险。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还包括第一施力柄和第一连杆,第一施力柄的一端与成型筒相铰接,其另一端为活动端;第一连杆的一端与第二成型模背离第一成型模的一侧相固定,另一端与第一施力柄的中部相铰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方便施力驱动第二成型模移动,以更好的塑形,也能更省力的破碎碎骨头。
进一步,还包括第二施力柄,第二施力柄的一端与成型筒固定连接,其另一端为活动端;第二施力柄于成型筒上的连接点与第一施力柄于成型筒上的连接点相对分布。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可以提供一个受力点,以便更好的塑形,及破碎碎骨头。
进一步,第二成型模与第一连杆可拆卸连接;第一成型模与成型筒可拆卸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根据不同的成型需求可以更换不同的第一成型模和第二成型模。
进一步,第二成型模与第一连杆螺纹连接;还包括端盖,端盖与成型筒的一端螺纹连接,第一成型模与端盖相固定。
进一步,第一成型模与端盖螺纹连接。
采用上述进两步的有益效果为:拆装简单,稳定性好。
进一步,成型筒为双层结构,其夹层中设置发热丝/片,发热丝/片与外部电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未经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9045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简易安装柜内走线管
- 下一篇:一种颅脑手术保护性头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