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878779.2 | 申请日: | 2021-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1233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 发明(设计)人: | 刘融;章花;黄静;吴红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融 |
| 主分类号: | A61M25/00 | 分类号: | A61M25/00;A61M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打印 吸痰器连 接管 末端 固定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均为圆柱形管;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为开口状,另一端为封闭状;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均为开口状;所述第二连接管一侧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连,另一侧设有卡扣缝隙。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解决了吸痰器的连接管末端如何放置的问题,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装置可随时检查,定时更换,解决了临床上用胶布缠绕,粘贴不牢固的弊端;同时可达到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固定牢靠、操作方便、减少污染、减轻医务工作者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等有益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品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吸痰操作是基础护理操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危重患者护理和抢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是指经口腔、鼻腔、人工气道(气管切开术)将呼吸道的分泌物吸出,以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吸入性肺炎、肺不张、窒息等并发症的一种方法。
目前,主要采用中心负压装置吸痰法进行吸痰,其装置包括负压表、吸痰器、吸痰管、吸痰连接管等。吸痰连接管一端与吸痰器连接,一端与吸痰管连接,通过吸痰器的负压作用,将痰液吸出。常见红色的吸痰管,材质较白色软,无螺旋口,需要玻璃接头作为媒介连接,一端接通吸痰连接管,一端接通吸痰管进行吸痰。
现有的吸痰装置,由于缺少能有效固定吸痰连接管末端的装置,导致其末端游离,容易出现末端被污染或者玻璃接头被打破的情况,不方便取用,甚至影响危重患者的抢救。在临床中,护士常采用的放置方法有:(1)吸痰连接管常被随意放置或者固定在患者病床旁。(2)使用胶布,废弃的一次性吸痰管末端来临时固定。(3)采用注射器针帽保护吸痰连接管。(5)采用吸痰包装袋保护吸痰连接管接头。(6)采用采血真空试管固定负压连接管等处理措施。以上方法存在问题:操作不便、容易晃动脱落、容易污染管口、如果痰液带菌,则吸痰连接管的管口也会污染周边环境,造成院内污染,既不利于患者的恢复,也对医院环境无利,危害医护人员的健康。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连接板;
所述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均为圆柱形管;
所述第一连接管的一端为开口状,另一端为封闭状;
所述第二连接管的两端均为开口状;
所述第二连接管一侧通过连接板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相连,另一侧设有卡扣缝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第二连接管及连接板均采用3D打印技术制作成型。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及第二连接管均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卡扣缝隙由两条沿第二连接管长度方向呈纵向交替排列的凹凸齿状结构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解决了吸痰器的连接管末端如何放置的问题,有效降低院感的发生率;装置可随时检查,定时更换,解决了临床上用胶布缠绕,粘贴不牢固的弊端;同时可达到取材方便、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固定牢靠、操作方便、减少污染、减轻医务工作者的负担,提高工作效率等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基于3D打印的吸痰器连接管末端固定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融,未经刘融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7877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挖掘机斗耳调节装置
- 下一篇:一种具有防呆作用的接插头及电动两轮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