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山区降低入塘泥沙及污染物的农业配置模式有效
申请号: | 202120853607.X | 申请日: | 2021-04-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9098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严坤;刘勤;王玉宽;徐佩;傅斌;李勇;逯亚峰;李明;闫洋洋;刘慧平;马晓燕;邓鸿杨;何洪任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21 | 代理人: | 张丽楠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区 降低 塘泥 污染物 农业 配置 模式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区降低入塘泥沙及污染物的农业配置模式,包括前进水流道、前置沉砂池和后置沉砂池,前置沉砂池的进水口与进水流道相连通,前置沉砂池与后置沉砂池之间设有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第二处理区包括依次连通的多级跌水沟渠和水生植物沟渠,水生植物沟渠的出口与后置沉砂池相连通,第一处理区的出口与水生植物沟渠连通,后置沉砂池的出口连接有水塘,前置沉砂池内设有多个沉沙区,沉沙区上设有导水缺口,沉沙区内均安装有收集箱、沉沙区底部由收集箱铺满,后置沉砂池与前置沉砂池的结构相同,用于解决目前在水塘上游集水区生活生产污染物和坡地泥沙入塘污染水塘,及沉砂池底泥清理不便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污水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山区降低入塘泥沙及污染物的农业配置模式。
背景技术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农村卫生间、淋浴房、洗衣机等生活设施的普及应用,农村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致使农村的池塘、沟渠、溪流等水体中COD、氨氮、总氮、总磷污染物超标严重,加上耕地集约化利用,垦殖强度提高,肥料投入强度增加,加剧了农村水环境和水土流失问题。水塘上游集水区生活污染物和坡地泥沙进入塘库,不仅造成塘库泥沙淤积,降低塘库库容和养殖功能,还使塘库成为集水区内重要的污染“源”景观。目前,为减少入塘泥沙含量目前的多间隔设置简易沉砂池进行泥沙沉降,虽能有有效的起到沉砂作用,但沉砂池底泥清理十分不便,同时无法对污染物进行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山区降低入塘泥沙及污染物的农业配置模式,用于解决目前在水塘上游集水区生活生产污染物和坡地泥沙入塘污染水塘,及沉砂池底泥清理不便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山区降低入塘泥沙及污染物的农业配置模式,包括前进水流道、前置沉砂池和后置沉砂池,所述前置沉砂池的进水口与进水流道相连通,所述前置沉砂池与后置沉砂池之间设有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所述前置沉砂池的出水口连接有分流渠,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均通过分流渠与前置沉砂池连通,所述第一处理区包括多个依次连通的梯田,所述第二处理区包括依次连通的多级跌水沟渠和水生植物沟渠,所述水生植物沟渠的出口与后置沉砂池相连通,所述第一处理区的出口与水生植物沟渠连通,所述后置沉砂池的出口连接有水塘,所述前置沉砂池内设有多个沉沙区,所述沉沙区上均开设有导水缺口,所述沉沙区内均安装有多个顶端开口的收集箱、沉沙区底部由收集箱将沉沙区铺满,所述后置沉砂池与前置沉砂池的结构相同。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做了如下改进:
进一步,第一处理区包括一级梯田、二级梯田、三级梯田和四级梯田,相邻一级梯田、二级梯田、三级梯田和四级梯田之间的连接口错位设置。水流入第一处理区后可沿一级梯田、二级梯田、三级梯田和四级梯田折流,有利于延长净水时间,提高水处理效果。
进一步,所述一级梯田、二级梯田、三级梯田和四级梯田的连接口内均安装有网栏。通过网栏可对梯田内水生物进行拦截,防止水生物随水流流出梯田导致梯田内水生物含量降低,从而造成梯田的水处理能力减弱。
进一步,所述水生植物沟渠包括菖蒲区、鸢尾区和美人蕉区。利用不同种类的净水植物的不同净水特性,有利于提高水生植物沟渠的净水能力。
进一步,所述收集箱上均设有把手。通过设置把手可在清理沉沙区内泥砂时便于拉出收集箱,便于使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前置沉砂池和后置沉砂池对污水中的泥沙进行沉降,减少水流的含沙量,通过第一处理区和第二处理区对污水进行生化处理,降低了径流中污染物浓度;前置沉砂池和后置沉砂池中均设置收集箱,泥沙沉降进入收集箱内,在需要清理的池底泥沙时直接将收集箱从池内吊出,将收集箱内泥沙掉入指定区域并清理后装回池内即可,有利于提高前置沉砂池和后置沉砂池的沉降物的清理效率,同时清理工作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85360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防爆柴油机用水冷排气装置
- 下一篇:一种房建护栏的安装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