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预应力体系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779829.1 | 申请日: | 2021-04-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482243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 发明(设计)人: | 苏永华;石龙;马林;杨全亮;牛斌;胡所亭;班新林;陈胜利;赵体波;杨心怡;葛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1D19/00 | 分类号: | E01D19/00;E01D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巨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673 | 代理人: | 赵洋 |
| 地址: | 10008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强度 预应力 体系 | ||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种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包括预应力钢绞线、第一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二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一锚板、第二锚板、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第一螺旋筋和第二螺旋筋,第一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一锚板、第一螺旋筋和第一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一端,第二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二锚板、第二螺旋筋和第二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具有高耐疲劳特性,由国家通用的80MPa应力幅提升至100MPa以上,适用于铁路桥梁体内、体外预应力。预应力钢绞线可采用工厂预制成品束、现场整束穿束安装;或现场编制成束、整束穿束安装;或分丝穿束安装等模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应力体系领域,特别是一种高强度预应力体系。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国内外桥梁建设的不断推进,对桥梁本身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最大程度满足通行要求的前提下,还需减少工程材料如混凝土、钢材等的使用量,以达到降低工程造价,减少能源消耗等目的。
同时,以国内为例,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进行,道路越来越密集,不同通行需求的线路交叉重叠在一起,例如跨越高速的高铁线路,以及城市中的高架线路等。路线重叠时,对于桥梁跨度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部分高架桥由于施工条件的限制,其跨度必须设计的较大以满足桥下的车辆、船舶的通行要求。
而目前桥梁中,以减少构件截面尺寸、增大桥梁跨度为主要目的的预应力体系已经慢慢的不能够满足工程要求了。钢绞线做为预应力体系中最常用的预应力筋,在国内外应用的十分广泛,常用规格为1860MPa级的1x7~15.20mm的钢绞线。现需一种高强度的钢绞线以及其相对应的锚固体系,用以满足现有的工程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高强预应力钢绞线及其配套锚固体系空白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预应力体系,通过高强度预应力钢绞线和其配合的锚固体系,三或多个面个协同受力,解决了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强度预应力体系,包括预应力钢绞线、第一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二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一锚板、第二锚板、第一夹片、第二夹片、第一螺旋筋和第二螺旋筋,第一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一锚板和第一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一端,第二多级承载锚垫板、第二锚板和第二夹片锚固预应力钢绞线的另一端,第一螺旋筋同轴设置于第一多级承载锚垫板外周,第二螺旋筋同轴设置于第二多级承载锚垫板外周;第一多级承载锚垫板包括第一承载板和第一筒体,第一承载板设置于第一筒体外周,第一承载板截面直径大于第一筒体与第一承载板接触位置直径,第一筒体包括第一上传力筒和第一下传力筒,第一上传力筒和第一下传力筒同轴轴相连接,第一上传力筒外径大于第一下传力筒外径,第一上传力筒内径大于第一下传力筒内径;第一承载板包括第一上承载板、第一中承载板和第一下承载板,第一上承载板设置于第一上传力筒自由端外周,第一中承载板设置于第一上传力筒和第一下传力筒连接位置外周,第一下承载板设置于第一下传力筒自由端外周;第一上承载板、第一中承载板、第一下承载板与第一筒体同轴设置,第一上承载板、第一中承载板和第一下承载板为带有通孔的板状结构,第一上承载板通孔内径等于第一上传力筒内径;第一中承载板通孔内径等于第一下传力筒内径,第一中承载板外径大于第一上传力筒外径;第一下承载板内径等于第一下传力筒内径;第二多级承载锚垫板包括第二承载板和第二筒体,第二承载板设置于第二筒体外周,第二承载板截面直径大于第二筒体与第二承载板接触位置直径,第二筒体包括第二上传力筒和第二下传力筒,第二上传力筒和第二下传力筒同轴轴相连接,第二上传力筒外径大于第二下传力筒外径,第二上传力筒内径大于第二下传力筒内径;第二承载板包括第二上承载板、第二中承载板和第二下承载板,第二上承载板设置于第二上传力筒自由端外周,第二中承载板设置于第二上传力筒和第二下传力筒连接位置外周,第二下承载板设置于第二下传力筒自由端外周;第二上承载板、第二中承载板、第二下承载板与第二筒体同轴设置,第二上承载板、第二中承载板和第二下承载板为带有通孔的板状结构,第二上承载板通孔内径等于第二上传力筒内径;第二中承载板通孔内径等于第二下传力筒内径,第二中承载板外径大于第二上传力筒外径;第二下承载板内径等于第二下传力筒内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7982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瓷砖免砸注胶系统
- 下一篇:一种露天煤场可折叠遮雨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