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58226.3 | 申请日: | 2021-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61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发明(设计)人: | 张军风;侯佳;何李红;刘文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 |
主分类号: | A01K31/14 | 分类号: | A01K31/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圈养 朱鹮 孵化 育雏 | ||
本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涉及巢框技术领域,解决了巢框寿命短、架设困难和朱鹮育雏成活率低的问题,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包括顶圆环和框体,所述顶圆环与框体的竖条焊接,所述框体包括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第五圆环、第六圆环、第七圆环、第八圆环和竖条,所述框体的竖条外侧焊接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第五圆环、第六圆环、第七圆环和第八圆环,具有巢框寿命长、架设简单、放置巢材后与野外巢高度相似和朱鹮育雏成活率高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巢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
背景技术
朱鹮(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成体体羽白色,颈后有细长柳叶形矛状羽形成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黑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带,在附近的溪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觅食小鱼、蟹、蛙、螺等水生动物,兼食昆虫;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鸟,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4-5月开始筑巢,每年繁殖一窝,每窝产卵2-4枚,由双亲孵化及育雏,孵化期28天,40天离巢,性成熟为3岁,寿命最长的记录为37年,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由于环境恶化、湿地减少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至20世纪80年代仅中国陕西省洋县秦岭南麓有唯一7只野生种群,后经人工繁殖,种群数量已达到200只(2008年)。
20年来我们使用了多种朱鹮巢框,自己用藤条编制或购买的编织筐,仅能用一年,或因过深或过浅不利于朱鹮卧巢,经过改进我们用钢筋铁丝焊接仅有1个圆圈、竖向焊接仅有8根钢丝的简易巢,也使用了十余年,但由于过于简单,导致经常巢材掉光,给架巢增加了难度,而且自然孵化自然育雏成活率较低。
因此亟需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以解决巢框寿命短、架设困难和朱鹮育雏成活率低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圈养朱鹮孵化育雏巢框,包括顶圆环和框体,所述顶圆环和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圆环与框体焊接,所述框体包括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第五圆环、第六圆环、第七圆环、第八圆环和竖条,所述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第五圆环、第六圆环、第七圆环和第八圆环内侧均焊接竖条。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圆环采用10mm螺纹钢筋焊接而成,所述顶圆环内径为60c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第五圆环、第六圆环、第七圆环和第八圆环均采用8号铁丝焊接而成,所述顶圆环、第一圆环、第二圆环、第三圆环、第四圆环、第五圆环、第六圆环、第七圆环和第八圆环之间的间距为4cm。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圆环焊接竖条的上端,所述竖条的数量为8个,所述竖条均匀分布于顶圆环上,8个所述竖条下端相互焊接形成巢框的底部,所述竖条采用直径6mm钢丝制作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顶圆环和框体形成巢框,所述巢框为锅型,所述巢框高为23cm-25cm。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未经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基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582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行吊用便于安装的吸盘
- 下一篇:一种新型林业湿地边坡的护坡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