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环形联络车道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54019.0 | 申请日: | 2021-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5203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罗旭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C1/04 | 分类号: | E01C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李海波;刘彦 |
地址: | 51044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公路 服务区 环形 联络 车道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环形联络车道,包括联通位于高速公路主路两侧的主服务区和副服务区的车道本体,所述的车道本体包括环形架桥,所述的环形架桥具有逆时针方向的单向车道;在副服务区一侧设置有单向行驶的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所述的入口匝道与出口匝道与高速公路主路的顺向车道平行且行驶方向相同,所述的入口匝道、出口匝道与所述的环形架桥相切,所述的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连接地面和所述的环形架桥;在主服务区一侧设置有双向行驶的引桥匝道,所述的引桥匝道连通地面和所述的环形架桥。该环形联络车道能为两侧服务区提供无交叉、无冲突的往返途径,且具有线形指标较高、通行能力强、节约用地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道路工程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环形联络车道。
背景技术
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专门设置的为司乘人员提供公共卫生间、购物、餐饮等服务,为车辆提供停车、加油(加气、充电)、汽车维修等服务的场所。
目前高速公路服务区以双侧服务区为主,即在高速公路的主路两侧均建设有服务区,以供双向行驶的两边车道的车辆进入该侧服务区并使用相应的服务。一般两侧的服务区采用相同的设计,但在实际的规划和建设中,由于受到当地地理环境条件以及征地或拆迁等条件的限制,越来越多的高速公路服务区采用了一侧大面积、一侧小面积的“不对称”式的布局设计。
如图1所示,为现有的双侧服务区的布局形式:服务区建设在高速公路主路1两侧,包括位于逆向车道一侧且面积较大的主服务区2、以及位于顺向车道一侧且面积较小的副服务区3。主服务区2中分布有主服务楼21、停车区22和加油站23,副服务区3中分布有服务楼31、停车区32和加油站33。高速公路主路1在逆向车道一侧设置有第一匝道4,该第一匝道4紧靠高速公路主路1并纵向贯穿整个主服务区2,两端分别连通高速公路主路1的逆向车道形成第一出口41和第一入口42,行驶于高速公路主路1逆向车道的车辆从第一出口41驶入第一匝道4进入主服务区2,离开时从第一匝道4通过第一入口42回到高速公路主路1;相应地,高速公路主路1在顺向车道一侧设置有第二匝道5,该第二匝道5紧靠高速公路主路1并纵向贯穿整个副服务区3,两端分别连通高速公路主路1的顺向车道形成第二出口51和第二入口52,行驶于高速公路主路1顺向车道的车辆从第二出口51驶入第二匝道5进入副服务区3,离开时从第二匝道5通过第二入口52回到高速公路主路1。
这种因地制宜的服务区设计,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主服务区2和副服务区3之间在资源分配与利用上的不均衡性:主服务区2由于面积较大,服务设施较为齐全,可承载较大的车流量;而副服务区3由于受限于面积,服务设施的较为有限,可承载的车流量较小,因此在高速公路车流量大时,可能出现主服务区2利用率不足,但副服务区3负荷超载的情况,造成服务区的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
现有技术一般在高速公路主路1下挖建隧道将两侧服务区联通,但隧道的建造成本高、通行缓慢,且可通过的车流量少,不能很好地解决两侧资源调配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环形联络车道,该环形联络车道能为两侧服务区提供无交叉、无冲突的往返途径,且具有线形指标较高、通行能力强、节约用地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高速公路双侧服务区的环形联络车道,包括联通位于高速公路主路两侧的主服务区和副服务区的车道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道本体包括设置在主服务区和服务区之间、且横跨架设于高速公路主路上的环形架桥,所述的环形架桥具有逆时针方向的单向车道;
在副服务区一侧设置有单向行驶的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所述的入口匝道与出口匝道与高速公路主路的顺向车道平行且行驶方向相同,所述的入口匝道、出口匝道与所述的环形架桥相切,所述的入口匝道和出口匝道连接地面和所述的环形架桥;
在主服务区一侧设置有双向行驶的引桥匝道,所述的引桥匝道连通地面和所述的环形架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5401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