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有效
申请号: | 202120714243.7 | 申请日: | 2021-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58625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发明(设计)人: | 牛成功;张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K61/77 | 分类号: | A01K61/77 |
代理公司: | 上海唯智赢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93 | 代理人: | 吴瑾瑜 |
地址: | 201306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珍品 增殖 型鱼礁 | ||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珍品增殖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能够针对于海参、鲍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类海珍品的增殖效率能够大大提升,且该鱼礁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实施应用,具有鱼礁内腔、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以及爬道,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爬道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通过孔与鱼礁内腔连通。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海珍品增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
背景技术
海参、鲍鱼等海珍品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但它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高,喜欢栖息在水体交换通畅、营养物质丰富的水域,尤其喜欢在岩礁、石块等的缝隙处和乱石洞穴中栖息。并且海参、鲍鱼这些海珍品主要以摄食海藻和碎屑为主,在当前捕捞压力急剧增加和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背景下,对海参、鲍鱼这些海珍品的增殖将对缓解人们对海珍品的需求压力和渔业资源养护压力起着重要作用。
但目前,业内已有的人工鱼礁中还不具有针对于这类海珍品的增殖环境的全面再现的实施应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该海珍品增殖型鱼礁能够针对于海参、鲍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类海珍品的增殖效率能够大大提升,且该鱼礁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实施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为:
一种海珍品增殖型鱼礁,其特征在于,包括鱼礁主体,为中空结构,具有鱼礁顶面、鱼礁侧面以及鱼礁内腔,其中,鱼礁顶面具有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鱼礁侧面具有爬道和通过孔,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用于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的聚集,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爬道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通过孔与鱼礁内腔连通。
优选地,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内容纳有贝壳和小石块的混合的天然有机材料。
优选地,爬道的底部具有沿爬道的延伸方向平行设置的多条棱状凸起。
优选地,鱼礁主体为呈覆碗状的钢混结构体。
进一步地,爬道由相交的环状爬道和辐射爬道组成,环状爬道沿鱼礁主体的周向连续封闭设置在鱼礁侧面上,辐射爬道的数量为多条,多条辐射爬道沿鱼礁主体的周向均匀且呈辐射状分布在鱼礁侧面上,辐射爬道倾斜地沿鱼礁主体的高度方向延伸设置。
更进一步地,辐射爬道具有靠近鱼礁侧面的下边缘的爬道下端,爬道下端具有藏匿缝隙。
更进一步地,环状爬道和多条辐射爬道将鱼礁侧面分割成多个通过区,通过孔的数量为多个,通过孔与通过区一一对应。
进一步地,鱼礁主体的高度为1000mm,厚度为210mm,鱼礁顶部的直径为1600mm,鱼礁侧面下部边缘的直径为2600mm。
优选地,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呈圆柱状,通过孔呈圆形,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的深度为150mm,通过孔的直径为22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因为本实用新型的海珍品增殖型鱼礁具有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其内具有与鱼礁内腔连通的有机饵料落入孔,爬道为具有凹凸不平的底面的凹槽结构,通过孔与鱼礁内腔连通,因此,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坑能够便于藻类附着和有机饵料聚集,并且部分有机饵料能够通过有机饵料落入孔落入鱼礁内腔,为海参、鲍鱼的生长繁殖提供丰富的有机饵料,爬道能够为海参、鲍鱼提供爬行的路径且由于凹槽构造而兼具避免激流冲击的效果,通过孔能够为海参、鲍鱼提供符合其栖息喜好的生长环境,综上,本实用新型能够针对于海参、鲍鱼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使得这类海珍品的增殖效率能够大大提升,且该鱼礁结构简单,便于大量实施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洋大学,未经上海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7142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转角伸缩流线机构
- 下一篇:一种油菜籽加工用清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