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诱导式多面送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72756.6 | 申请日: | 2021-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36627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9 |
发明(设计)人: | 马洪建;刘培培;蒋红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大空调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F24F13/06;F24F11/79 |
代理公司: | 济南鲁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14 | 代理人: | 李圆圆 |
地址: | 253022 山东省德***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诱导 多面 送风 高大 空间 制热 机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诱导式多面送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其包括壳体,所述送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垂直送风口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下部周向的若干个周向送风口;所述布风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锥形筒、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集流筒。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诱导式多面送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热风从壳体除了能够从底部送出外,还能从周向送出,增大了送风受热面积,有助于热风快速在室内分布,解决向指定区域均匀送风问题,充分满足采暖舒适度及灵活性要求,可减少工程单位面积内机组的布置数量,降低暖通空调工程造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诱导式多面送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属于暖通空调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相比常规单体建筑,高大空间建筑具有高度高、跨度大的特征,使得其冬季采暖较为复杂。传统取暖方式采用自然对流传热,容易产生严重的垂直方向温度分层以及水平方向舒适度分布不均匀的问题。尤其自然对流传热方式会使建筑物内上部空气温度过高会导致无用耗热量增大,使采暖运行能耗显著升高。高大空间制热机组能够利用设备内的加热器对空气快速加热,然后利用高效的涡流送风器将热空气通过多个送风口送出,使热空气分布到建筑内各处,是一种能够较好解决垂直方向温度热分层现象的采暖方式。
然而,常规的高大空间制热机组中只有一个垂直送风口,该垂直送风口的送风辐射范围是类似于圆塔形状的立体空间,最大受热区域的面积受制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本身,使用时只可通过调整涡流送风器的开度来调节受热区域的面积,不能改变送风方向,因而机组安装好以后就难以改变送风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诱导式多面送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热风从壳体除了能够从底部送出外,还能从周向送出,增大了送风受热面积,有助于热风快速在室内分布,充分满足采暖舒适度及灵活性要求。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取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诱导式多面送风高大空间制热机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设置有进风口,所述壳体的上部内侧设置有风机和加热器,所述壳体的下部内侧设置有布风器,所述壳体的下部设置有送风口;
所述送风口包括设置在所述壳体底部的垂直送风口和设置在所述壳体下部周向的若干个周向送风口;
所述布风器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锥形筒、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和集流筒;
所述锥形筒的小端口封闭设置,锥形筒的大端口固定在所述第一支撑板上,锥形筒的底部不高于所述周向送风口的顶部;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中部设置有通孔,所述集流筒的上端口与所述通孔连接,集流筒的下端口与所述垂直送风口连接;
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下间隔设置以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之间形成通风口。
可选的,所述周向送风口的数量为四个,四个送风口分别分布在所述壳体的前、后、左、右四个方位。
可选的,所述周向送风口上连接有周向导风通道,所述周向导风通道的下部倾斜向下设置。
可选的,所述周向导风通道内设置有风向调节器,所述风向调节器包括鼓形壳体,所述鼓形壳体的两端通过转轴与所述周向导风通道转动连接,所述鼓形壳体内平行间隔设置若干个摆叶,每个摆叶的端部通过转轴与所述鼓形壳体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布风器还包括设置在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的开度调节组件,所述开度调节组件用于调节所述通风口的开度大小。
可选的,所述开度调节组件包括沿圆周分布的若干个挡风片,每个挡风片沿竖直方向设置,每个挡风片的顶部和底部分别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转动连接。
可选的,所述集流筒的内径呈先减后增的变化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大空调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大空调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727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