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滴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27097.4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961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8 |
发明(设计)人: | 李莉;宋丹;张红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充市中心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J15/00 | 分类号: | A61J15/00 |
代理公司: | 成都正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9 | 代理人: | 李蕊 |
地址: | 637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营养液 加温 滴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滴注装置,属于医用辅助物品技术领域。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滴注装置,包括:加温盒、输送管,滴注泵以及控制芯片;加温盒的顶部和底部分别设置有开口,加温盒的内部设有第一温度感应器,加温盒以及第一温度感应器分别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输送管包括前管和后管,前管设置在加温盒和滴注泵之间,后管与滴注泵的出口连接,后管远离滴注泵的一端设有第二温度感应器,滴注泵以及第二温度感应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通信连接。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芯片对加温盒、滴注泵进行智能控制,并通过第一温度感应器和第二温度感应器以及控制芯片实现反馈调节,从而使肠内营养液始终保持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辅助物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滴注装置。
背景技术
住院患者入院时约有30-40%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肠内营养支持在危重昏迷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在目前肠内营养支持的使用中存在诸多的问题。病人使用肠内营养液时的最佳温度在37-39摄氏度,温度过低,容易造成腹泻;温度过高,容易造成消化道的损伤,但无论一年四季那个季节,在无加热装置的情况下,肠内营养液在室温中无法达到合适温度。并且,常用的营养液滴注泵也不便对营养液进行直接加热,并且难以保证输送途中环境对营养液温度造成影响。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肠内营养液滴注时难以保证最佳温度的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滴注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肠内营养液滴注时难以保证最佳温度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肠内营养液加温滴注装置,包括:加温盒、输送管,滴注泵以及控制芯片;
加温盒的顶部开口设置,加温盒的底部也设置有开口,加温盒的内壁设有第一温度感应器,加温盒以及第一温度感应器分别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
输送管包括前管和后管,前管设置在加温盒和滴注泵之间,后管与滴注泵的出口连接,后管远离滴注泵的一端设有第二温度感应器,滴注泵以及第二温度感应器分别与所述控制芯片通信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营养液瓶放置在加温盒内,加温盒进行加热使营养液瓶中的营养液到达合适温度,再通过前管进入滴注泵,由滴注泵通过后管滴出到胃管中并进入人体。第一温度感应器用于检测加温盒内营养液瓶的温度,第二温度感应器用于对从后管滴出的营养液进行温度检测,控制芯片收集到检测数据并计算出营养液由加温盒中的营养液瓶到后管处的温度损失,从而控制加温盒处的加热温度,使从后管滴出的营养液温度保持在最佳温度范围内。
进一步地,上述加温盒包括放置腔体和加热层,加热层设置在放置腔体的外壁,放置腔体内壁与营养液瓶外壁接触,加热层的夹层设有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的加热组件,。
本实用新型的放置腔体用于盛装营养液瓶,并且内避免与营养液瓶接触,加热组件用于发热传递热量至营养液瓶内的营养液,加热组件并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便于根据营养液的温度变化对加热组件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从而使营养液保持合适温度。
进一步地,上述放置腔体的出口呈锥形,第一温度感应器位于该出口的内壁面上。
本实用新型呈锥形的放置腔体底部可以更方便地固定营养液瓶的出口处,并且可增加营养液瓶与加热层接触的表面积,减少营养液加热时间;第一温度感应器设置在锥形内壁面便于对加热效果最好的位置进行温度监测。
进一步地,上述后管远离滴注泵的一端设有胃管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胃管接头则用于可拆卸连接胃管,避免后管直接置入人体。
进一步地,上述滴注泵的外侧设有与控制芯片通信连接的第二显示屏。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显示屏用于显示经后管流出的营养液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充市中心医院,未经南充市中心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2709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的水利工程快速清淤装置
- 下一篇:基于智能自动化的垃圾中转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