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充电装置接口电路及充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23737.4 | 申请日: | 2021-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784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31 |
发明(设计)人: | 王超;曹国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9/02 | 分类号: | H02H9/02;H02H9/04;H02H7/20;H02J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侯天印;郝博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 装置 接口 电路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装置接口电路及充电装置,该充电装置接口电路包括:AC输入接口、差模防护单元、共模防护单元、防雷单元、AC/DC电源转换单元;其中,AC输入接口用于接入交流电;差模防护单元包括: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和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与AC输入接口相连;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与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相连;共模防护单元与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并联;防雷单元与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并联;AC/DC电源转换单元的交流端与共模防护单元相连;AC/DC电源转换单元的直流端与待充电设备相连。本实用新型能够同时对差模干扰、共模干扰及雷击起到防护作用,降低输入电流浪涌,提高充电装置的EMC防护能力。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装置接口电路及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本部分旨在为权利要求书中陈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背景或上下文。此处的描述不因为包括在本部分中就承认是现有技术。
随着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不断普及,作为新能源电动汽车基础配套设施的充电装置(例如,充电桩)也越来越普及。顾名思义,充电桩,即能够利用新能源电能为电动汽车充电的装置,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为各种型号的电动汽车充电。
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充电装置,其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防护具有很高的要求;如果对接口不进行防护设计,很容易造成输入电流浪涌过高,电流浪涌尖峰会造成充电桩电量计量结果不准确,同时也对电网造成污染。
针对上述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充电装置接口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装置,由于输入电流浪涌过高,会导致充电装置电量计量结果不准确且会对电网造成污染的技术问题,该充电装置接口电路包括:AC输入接口、差模防护单元、共模防护单元、防雷单元、AC/DC电源转换单元;其中,所述AC输入接口用于接入交流电;所述差模防护单元包括: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和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所述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与所述AC输入接口相连;所述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与所述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相连;所述共模防护单元与所述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并联;所述防雷单元与所述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并联;所述AC/DC电源转换单元的交流端与所述共模防护单元相连;所述AC/DC电源转换单元的直流端与待充电设备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充电装置接口电路还包括:防雷单元,所述防雷单元与所述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并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级差模防护单元包括:大通流压敏电阻MOV1;所述第二级差模防护单元包括:小通流压敏电组MOV2和差模电感L1;其中,所述大通流压敏电阻MOV1的第一端与所述AC输入接口的火线端相连;所述大通流压敏电阻MOV1的第二端与所述AC输入接口的零线端相连;所述差模电感L1的第一端与所述大通流压敏电阻MOV1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差模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小通流压敏电组MOV2的第一端相连;所述小通流压敏电组MOV2的第二端与所述大通流压敏电阻MOV1的第二端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共模防护单元包括:第二共模电感L2、第三共模电感L3、第一X电容CX1和第二X电容CX2;其中,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2的第一端、第一X电容CX1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小通流压敏电组MOV2的第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2的第四端、所述第一X电容CX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小通流压敏电组MOV2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X电容CX2的第一端、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一端分别相连;所述第二共模电感L2的第三端与所述第二X电容CX2的第二端、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四端分别相连。
进一步地,所述共模防护单元还包括:第三X电容CX3;其中,所述第三X电容CX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二端相连;所述第三X电容CX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三共模电感L3的第三端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长春捷翼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237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