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向顶管坑支护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612878.6 | 申请日: | 2021-03-25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6565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马静;张善锋;王青;张陶然;张伟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17/04 | 分类号: | E02D17/04;E02D5/74;E02D19/00;E21D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0 | 代理人: | 秦广成 |
地址: | 10003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向 顶管坑 支护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双向顶管坑支护结构,包括:坑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坑壁和第二坑壁;第一坑壁上具有第一顶管口,第二坑壁上具有第二顶管口第一顶管口位于第二顶管口的上方;第一支撑平台,连接在第一坑壁与第二坑壁之间,第一支撑平台位于第一顶管口的下方,第一支撑平台具有与第二顶管口间隔相对的倾斜面。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支撑平台位于第一顶管口的下方,第一支撑平台能够作为第一顶管口的施工平台,解决了高处顶管作业的问题;施工双向顶管坑内部管道时,第一支撑平台能够对内部管道进行支撑;第一支撑平台将坑本体分为上下两个施工空间,减少了坑本体的占地面积,保证了施工周期,进而节约了施工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顶管法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向顶管坑支护结构。
背景技术
顶管法市政管道修建过程中一种最常见的施工作业方法,顶管法施工能有效节约施工场地,减少对周边交通及建筑物的影响,从而加快施工进度,节约施工成本,在穿越既有道路、桥梁、建(构)筑物时具有独特的优势。
顶管法在施工时,需要先修建顶管坑,然后将顶管机吊入顶管坑内部进行顶管作业。顶管机通过传力顶铁和导向轨道,用支撑于基坑后座上的液压千斤顶将管道压入土层中,同时挖除并运走管道正面的泥土。当第一节管道全部顶入土层后,接着将第二节管道接在后面继续顶进,这样将一节节管道顶入,同时作好接口,形成最终的管道。
顶管坑是顶管法施工过程中重要的支护结构,既要作为顶管机的作业平台,又要为顶管机提供反力。现有技术中顶管坑大多为单向顶管坑,或不存在跌差的双向顶管坑;双向无跌差顶管坑的两边管道位于同一高度,难以用于处理管道两侧存在跌差的情况;单向顶管坑仅适用于管道的单向顶进,当管道两侧存在跌差时,在两端顶管施工完成后,通常需要在管道连接处进行明开挖和满包加固处理,施工周期较长、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存在跌差的双向顶管施工周期长、成本高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双向顶管坑支护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向顶管坑结构,包括:
坑本体,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坑壁和第二坑壁;所述第一坑壁上具有第一顶管口,所述第二坑壁上具有第二顶管口,所述第一顶管口位于所述第二顶管口的上方;
第一支撑平台,连接在所述第一坑壁与所述第二坑壁之间,所述第一支撑平台位于所述第一顶管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支撑平台具有与所述第二顶管口间隔相对的倾斜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平台是由级配砂石回填而成。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支撑平台的底部连接有第二支撑平台,所述第二支撑平台位于所述第二顶管口的下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二支撑平台与所述坑本体的坑底之间设有基础底板,所述基础底板的周向与所述坑本体的坑壁抵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坑本体的内侧壁上连接有栅格钢架。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栅格钢架的部分延伸至所述第一顶管口以及所述第二顶管口内。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坑本体的两个相邻的坑壁之间具有上下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一支撑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坑本体的两个相对的坑壁之间具有上下间隔设置的多根第二支撑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坑本体的坑壁上由内向外插设有锚杆。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坑本体的顶部开口处环设有锁口圈梁。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未经北京市市政专业设计院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61287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零件自动焊接平台
- 下一篇:中医内科护理用针灸辅助肢体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