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椎弓根植骨辅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74845.7 | 申请日: | 2021-03-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307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陈莹;盛珺;郑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F2/28 | 分类号: | A61F2/28;A61F2/46 |
| 代理公司: | 成都环泰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51242 | 代理人: | 李斌;李辉 |
| 地址: | 610000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经椎弓 根植 辅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经椎弓根植骨辅助装置,包括外套筒、内芯和顶棒,所述外套筒为弧形的圆筒,所述内芯和顶棒分别与外套筒的内侧配合,所述内芯的长度大于外套筒的长度,所述顶棒的两端分别为柄端和顶端,所述顶端为平头,所述柄端设有手柄,所述内芯的两端分别设有旋柄和锥头。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经椎弓根植骨辅助装置,具有避免挤压神经,植骨精准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辅助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经椎弓根植骨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严重的胸腰椎椎体骨折常伴有椎体内松质骨压缩、骨小梁的破坏、椎间盘及终板的破裂并压入椎体内,常规使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复位后伤椎高度虽然得到恢复,但椎体内的松质骨、骨小梁未有效恢复,形成“空蛋壳”,术后愈合过程中,纤维结缔组织填充空壳,不能形成完全骨性愈合,椎体的抗压能力差,容易造成椎体塌陷,如在术中经伤椎椎弓根向椎体内植骨,可使复位后的椎体内空隙得到有效填充,充分保证前中柱的骨量,重建并恢复前中柱的稳定性,能够有效的促进骨性愈合。术中在置入椎弓根螺钉之前,会先使用细的椎弓根开路器在椎弓根内预先钻一个隧道,再使用一个球形探子去感觉,只要隧道四壁都是硬的,就说明隧道的位置合适,再攻丝、置入螺钉,此操作同样适合骨折的椎体;但是不同的病人,椎弓根的直径是不一样的,细的可以只有2-3mm,粗的可达10mm;如果病人的椎弓根很细,而椎弓根螺钉不能太细,在置钉的过程中,椎弓根螺钉会撑破隧道,如果病人需要植骨,有可能骨头会漏出去,挤压神经,而且在植骨过程中填塞的操作下,还会加重对神经的挤压。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经椎弓根植骨辅助装置,具有避免挤压神经,植骨精准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经椎弓根植骨辅助装置,包括外套筒、内芯和顶棒,所述外套筒为弧形的圆筒,所述内芯和顶棒分别与外套筒的内侧配合,所述内芯的长度大于外套筒的长度,所述顶棒的两端分别为柄端和顶端,所述顶端为平头,所述柄端设有手柄,所述内芯的两端分别设有旋柄和锥头。
上述技术方案的工作原理如下:
脊柱骨折手术中先是将外套筒和和内芯合为一个整体经预先制备好的椎弓根隧道插入骨折的椎体中,在进入的过程中旋转旋柄使的其顶端到达骨折造成的空隙处,再取出内芯,使得隧道出口刚好位于骨折造成的空隙处,沿外套筒进行植骨操作,操作时利用顶棒将外套筒里的骨头压住夯实。
外套筒起分隔作用,可避免植骨操作时骨头漏出挤压神经,导致患者神经损伤,同时弧形的外套筒方便调整方向,以便外套筒顺利到达骨缺损的部位,方便植骨精准,带锥头的内芯方便引导外套筒进入椎体骨折处,且方便对外套筒进行导向,顶棒的平头方便植骨时夯实外套筒中的骨头。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外套筒的其中一端设有漏斗口。漏斗口作为植骨的入口,方便植骨。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旋柄为圆柱形,所述旋柄的直径大于外套筒的内径。圆柱形的旋柄方便内芯的旋转操作,旋柄的直径大于外套筒的内径,防止内芯意外塞入外套筒,方便内芯从外套筒中取出。
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漏斗口的内侧设有卡块,所述选柄上设有与卡块匹配的卡槽。内芯置入外套筒时,将卡块卡入卡槽中,内芯旋转时防止内芯与外套筒相对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可避免植骨操作时骨头漏出挤压神经,造成患者的不适;
2、方便调整方向,植骨精准;
3、带漏斗口的外套筒方便植骨;
4、内芯取出方便;
5、外套筒旋向稳定。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外套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总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7484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