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双驱动双壁钻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59847.9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6394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杨东;赵丽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杨东;赵丽华 |
主分类号: | E21B17/00 | 分类号: | E21B17/00;E21B17/042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冷锦超 |
地址: | 030001 山西省太原市迎***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钻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双壁钻杆;技术方案包括外钻杆系统和内钻杆系统,内钻杆系统套装在外钻杆系统内,外钻杆系统包括外驱动钻杆和外中间钻杆,外驱动钻杆上设有外驱动钻杆法盘;内钻杆系统包括内驱动钻杆、内中间钻杆和内首钻杆,均为中空,内驱动钻杆上设有内驱动钻杆法盘,内钻杆系统与外钻杆系统之间留有间隙,内驱动钻杆、内中间钻杆、内首钻杆的外壁均设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外侧与外驱动钻杆、外中间钻杆的内径的间隙均小于3mm,外中间钻杆管壁沿纵向螺旋均布润滑孔;解决了目前煤矿井下钻孔直径小,偏斜率大、施工工序繁琐,成孔率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钻孔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驱动双壁钻杆,尤其是涉及一种煤矿瓦斯抽采、探放水、注水等类似软岩矿层以及各类岩层施工大孔径钻孔的钻杆。
背景技术
我国煤矿以井工矿为主,高瓦斯矿井占一半以上,在煤矿生产中瓦斯既是主要危险源之一,也是重要的清洁能源。煤矿通常在井下本煤层进行瓦斯抽采,目前,瓦斯抽采工艺中,施工本煤层钻孔最为普遍,但是受钻机、钻具的功能和煤炭地质条件的限制,瓦斯抽采钻孔存在孔径小、偏斜率大、施工大孔径钻孔工序多、成孔率低等技术问题,使得瓦斯抽采率低、抽采浓度低,对瓦斯抽采效果影响较大,不仅瓦斯利用率低,也提高了瓦斯治理的综合成本。针对煤矿井下施工直径200~300mm、孔深>100m的钻孔,尚没有成熟的钻杆能够完成施工大孔径一次成孔的施工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双驱动双壁钻杆,解决了目前煤矿井下钻孔直径小,偏斜率大、施工工序繁琐,成孔率和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双驱动双壁钻杆,包括外钻杆系统和内钻杆系统,所述内钻杆系统套装在外钻杆系统内,所述外钻杆系统包括外驱动钻杆和外中间钻杆,所述外驱动钻杆上设有外驱动钻杆法盘,所述外驱动钻杆法盘与第一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外驱动钻杆的一端与外中间钻杆连接,所述外中间钻杆另一端设有外截割钻头;所述内钻杆系统包括内驱动钻杆、内中间钻杆和内首钻杆,均为中空,所述内驱动钻杆上设有内驱动钻杆法盘,所述内驱动钻杆法盘与第二驱动装置连接,所述内驱动钻杆一端与内中间钻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内中间钻杆的另一端与内首钻杆的一端连接,所述内首钻杆的另一端设有内截割钻头;所述内钻杆系统与外钻杆系统之间留有间隙,所述内驱动钻杆、内中间钻杆、内首钻杆的外壁均设有支架,且呈圆周布置,所述支架的外侧与外驱动钻杆、外中间钻杆的内径相适应,所述支架的外侧与外驱动钻杆、外中间钻杆的内径的间隙均小于3mm,所述外中间钻杆管壁沿纵向螺旋均布润滑孔。
进一步的,所述外驱动钻杆一端设有螺纹,所述外驱动钻杆通过螺纹与外中间钻杆连接,所述外中间钻杆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所述外中间钻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内驱动钻杆一端设有螺纹,所述内驱动钻杆通过螺纹与内中间钻杆一端连接,所述内中间钻杆的数量为若干个,若干所述内中间钻杆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所述内中间钻杆末端通过螺纹与内首钻杆一端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支架的外侧与外驱动钻杆、外中间钻杆的内壁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为1~3m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所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可一次施工大直径精准深孔,通过设置外钻杆系统和内钻杆系统,并分别独立配置驱动装置,外钻杆系统具有低转速、大转矩的特点,对煤层的适应性较强、扰动小;内钻杆系统采用高转速,钻进效率高,采用内钻杆系统和外钻杆系统 “钻套同步”的设置,两个系统之间设置支架,可利用外钻杆系统的支撑,使内钻杆系统不受自重力和旋转力矩的影响,能够平稳运行,实现精准打孔,本实用新型中的内钻杆为中空,能够将钻液输送到截割钻头处,矿渣可沿外钻杆与内钻杆之间的间隙即空腔通道排出,实现内排渣,减少了对孔壁的扰动,本实用新型中支架与外钻杆系统之间留有间隙,增大了内、外钻杆之间的过流量,提高了内钻杆稳定性。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杨东;赵丽华,未经朱杨东;赵丽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598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商务车的纳米级空气净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工件自动导入定位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