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隧道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58610.9 | 申请日: | 2021-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3388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田海涛;马治国;姚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D21/02 | 分类号: | G01D21/02 |
代理公司: | 成都宏顺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7 | 代理人: | 辜桂芳 |
地址: |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监测 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隧道监测系统,包括:渗水监测单元,包括渗水检测器;所述渗水检测器具有第一感应线,所述第一感应线安装于隧道的内壁上;变形监测单元,包括变形检测器;所述变形检测器具有第二感应线,所述第二感应线安装于隧道的内壁上;数据接收仪,用于接收渗水检测单元和变形监测单元的检测数据。首先,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隧道的变形和渗水情况,可以提前检测出可能发生超出规范要求的大变形和渗水问题的监测点,由此可以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变形和渗水问题的发展,保证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经济损失。其次,渗水监测单元和变形监测单元直接安装在隧道内壁,适用于所有的隧道,尤其是已经运营的隧道。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对隧道的运营阶段的安全进行监控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隧道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隧道工程是交通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且随着交通网络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穿越透水堆积地质的隧道。
开挖隧道易改变围岩的力学特性和地下水径流路线,使周围地下水向隧道内汇集和积聚,极易出现大变形和渗水的问题。若变形和渗水问题处理不到位或未进行处理,则会引起隧道部分坍塌,影响正常的交通,甚至严重威胁到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同时,隧道的开挖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继而导致原有地下水排泄点如泉水出现流量减小甚至断流,从而引发新的环境、生态问题。因此,隧道的防渗不仅是隧道本身的需求,也是生态保护和水资源保护的需求。
隧道因为其分布分散、地理位置普遍较偏远的特点影响,人工监测成本较高,而且难以及时的了解隧道的实时状态,而现有的隧道监测系统都是基于已出现的变形、渗水等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属于事后处理,不仅对于即将出现的问题无法做出预测,而且事后处理会对隧道的整体结构有一定的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隧道监测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事后处理存在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隧道监测系统。技术方案如下:
隧道监测系统,包括:渗水监测单元,包括渗水检测器;所述渗水检测器具有第一感应线,所述第一感应线安装于隧道的内壁上;变形监测单元,包括变形检测器;所述变形检测器具有第二感应线,所述第二感应线安装于隧道的内壁上;数据接收仪,用于接收渗水检测单元和变形监测单元的检测数据。
首先,本实用新型的隧道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隧道的变形和渗水情况,可以提前检测出可能发生超出规范要求的大变形和渗水问题的监测点,由此可以提前采取措施控制变形和渗水问题的发展,保证隧道施工和运营安全,减少生命财产损失和经济损失。其次,渗水监测单元和变形监测单元直接安装在隧道内壁,适用于所有的隧道,尤其是已经运营的隧道。再者,事前处理能够提升问题处理的效率,降低对隧道整体结构的损伤。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感应线和第二感应线中,其中一个沿隧道的径向间隔布置,另一个沿隧道的轴向布置。由此,便于安装和进行合理的分布。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一感应线沿隧道的径向间隔布置,所述第二感应线沿隧道的轴向布置。由此,对渗水和变形的检测更为全面,且便于安装。
进一步地是,相邻两个第一感应线的间距为0.5-1.5m。由此,采用较少的第一感应线即可进行全面地检测。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二感应线至少设置于拱顶处。由此,可以对最易发生变形的位置进行监测。
进一步地是,所述第二感应线还设置于拱腰和拱脚处。由此,对变形的检测更为全面。
进一步地是,还包括对第一感应线和第二感应线进行固定的固定单元。由此,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更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电建路桥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5861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自带标尺的坍落度筒
- 下一篇:一种边缘部署的CDN加速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