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煤电机组的氢气制取及液化存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55421.6 | 申请日: | 2021-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14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吕凯;马汀山;温婷;万小艳;孙嘉悦;程东涛;谢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J1/02 | 分类号: | F25J1/02;C01B3/02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朱海临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机组 氢气 制取 液化 存储系统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煤电机组的氢气制取及液化存储系统,从煤电机组热力循环中压缸排汽处引高温低品质蒸汽,由煤电机组电能出线端引电,在电解蒸汽装置内实现氢气和氧气的分离,降低制氢成本。本实用新型用煤电机组中压缸排汽为驱动汽源,在凝汽式蒸汽透平膨胀做功,拖动氢气压缩机,降低压缩耗功成本。将电解蒸汽装置出口的氢气余热、氧气余热,以及氢气压缩机出口的压缩热,在冷却器内传递给煤电机组凝结水泵出口低温水,回收原有技术中舍弃的“废热”,排挤低压缸回热系统抽汽,提升煤电机组热电经济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解高温蒸汽制氢和液化储氢系统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煤电机组的氢气制取及液化存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迅猛增长,引起资源安全、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然而一次能源呈富煤、贫油、少气的结构,能源结构单一,碳排放量大,且能源结构安全风险大。因此,无论从降低碳排放还是从平衡能源消费结构的角度来讲,大力发展风、光等新能源电力,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但是风、光等新能源分布和电力需求在地理上和时序上呈现逆向分布现象,除发展超高压直流输电、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以及储能技术外,新能源的“就地生产,就地消费或存储或转化”是较为可行的技术方向。
氢能以其来源广、可存储、可转化再生、燃烧热值高、密度大、可电可燃、零污染的特殊禀性,是一种具备大规模推广的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
制备氢气方法有多种,比如水电解法、烃类水蒸汽重整制氢法、重油部分氧化重整控制氢方法。从整体环节的碳排放控制角度来讲,新能源电力+水电解法是未来发展趋势。水具备极强的热稳定性,在被加热到2000℃以上开始分解为氢和氧。在纯水中加入碱性导电质,每制取1m3氢气需耗电4-4.5kWh,耗水0.81kg。
水分解是一个耗热过程,随着被电解的水温度提高,需补入的电能降低,制氢耗电成本降低。目前电解水制氢技术的能耗成本仍处于较高水平,如何提升电解效率,降低制氢单耗称为氢能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高效电解装置、电催化剂的研发,少数文献提出利用核能提供的热能或电加热器加热纯水使之汽化,降低电耗。分布式核能利用对长周期窄负荷段运行条件要求较高,安全可靠性仍未有效解决,目前不具备实质性推广应用的条件。电加热器方案从电网取电,可利用电网峰谷电价差政策优势降低耗电成本,但电解水制氢系统需长时间稳定运行,若谷期运行峰期停止将严重影响设备及系统安全,总体看电加热方案并未实现制氢电耗的有效降低。
氢气的运输环节中,常见的储运方式是高压气态氢及液态氢储运。高压气态鱼雷罐储氢运氢方式相对成熟,但是氢气的密度低,20MPa储运压力下的密度为14.4kg/m3,70MPa下的密度为仅为39kg/m3。液氢在常压下的密度为70.9kg/m3,相当于70MPa氢气的1.8倍。故低温液态储氢在存储密度、容量上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目前的氢气液化技术均采用电驱压缩→预冷→节流或膨胀液化的技术路线,存在电耗成本高、压缩热浪费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降低电解制氢以及存储环节的耗能成本,提供一种基于煤电机组的氢气制取及液化存储系统,与煤电机组热源和动力源耦合,并提升煤电机组电出力调节能力,丰富煤电机组产品经营种类。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基于煤电机组的氢气制取及液化存储系统,包括:
煤电机组,所述煤电机组包括锅炉,以及同轴连接的高压缸、中压缸和低压缸;锅炉的排汽依次进入高压缸,高压缸排汽进入锅炉二次提温后,再依次进入中压缸和低压缸;
发电机,所述发电机由高压缸、中压缸、低压缸同轴驱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西热节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5542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道路桥梁用防护栏
- 下一篇:一种联产甲酰胺类化合物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