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30114.2 | 申请日: | 2021-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220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7 |
发明(设计)人: | 林玲珑;金伟琼;周恩红;王欣璐;徐鑫;李文佳;赵弋柯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医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H31/00 | 分类号: | A61H31/00;A61M16/06;A61M16/00 |
代理公司: | 温州名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8 | 代理人: | 程嘉炜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复苏 一体化 自动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包括供患者躺卧的垫板、架设于垫板上的支架及设置于支架上并可朝向垫板方向往复运动的按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垫板侧部的挤压组件、球囊、升降架及供氧面罩,供氧面罩安装在升降架上;垫板侧部还设有滑座,所述挤压组件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滑座上的按压爪,按压爪包括传动箱及设置在传动箱上的驱动电机、联动件及夹板,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联动件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夹板设置在联动件的输出端上,两组按压爪的夹板呈相向或背向运动,所述球囊夹设在两个夹板之间,并且球囊通过输气管与供氧面罩相连接。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对病人进行胸外按压及供氧,而且定位准确、按压稳定、无交叉感染的风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急救器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
背景技术
心肺复苏又称CPR,是针对心搏、呼吸停止所采取的抢救措施,即应用胸外按压或其他方式形成暂时的人工循环并恢复心脏自主搏动和血液循环,用人工呼吸代替自主呼吸并恢复自主呼吸,达到恢复苏醒和挽救生命的目的。它能在病人心脏骤停后,使病人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获得最低限度的紧急供氧,为其提供最基本的生命支持。
心肺复苏最为关键的步骤是为病人展开胸外按压。进行胸外按压操作时,应保持患者平卧于较硬的区域,头部位置尽量低于心脏。施救者需采取垂直作用于患者胸骨的力量进行胸外按压。胸外按压时,一只手的掌根部放在患者胸骨下半部,两乳头连线中点,婴儿位置稍下,另一只手叠加其上,两手手指紧紧相扣,手指尽量向上,避免触及胸壁和肋骨,减少发生肋骨骨折的可能性。胸外按压频率每分钟至少100次,胸骨下陷至少5厘米。球囊面罩通气法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的院外急救给氧方式,一般由医务人员进行,它是进行人工通气的简易工具。与口对口呼吸比较供氧浓度高,且操作简便。尤其是病情危急,来不及气管插管时,可利用加压面罩直接给氧,使病人得到充分氧气供应,改善组织缺氧状态。
心肺复苏适用于因各种原因所造成的循环骤停,包括心搏骤停、心室纤颤及心搏极弱等,但对病人进行心肺复苏的时间往往由病人自身的体制和疾病进程决定。因此进行长时间的操作时,易致使医务人员体力不支,进而易忽视胸外按压力度及位置的微小变化,导致胸外按压部位定位不准、姿势变形等情况发生,从而引起安全隐患;口对口人工呼吸也存在着潜在的交叉感染,进气量也因人而异,无法准确的进行量化给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本实用新型可自动对病人进行胸外按压及供氧,而且定位准确、按压稳定、无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心肺复苏一体化自动装置,包括供患者躺卧的垫板、架设于垫板上的支架及设置于支架上并可朝向垫板方向往复运动的按压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垫板侧部的挤压组件、球囊、升降架及供氧面罩,所述供氧面罩安装在升降架上;所述垫板侧部还设有滑座,所述挤压组件包括两组对称设置在滑座上的按压爪,所述按压爪包括传动箱及设置在传动箱上的驱动电机、联动件及夹板,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与联动件的输入端相连接,所述夹板设置在联动件的输出端上,两组按压爪的夹板呈相向或背向运动,所述球囊夹设在两个夹板之间,并且球囊通过输气管与供氧面罩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实施急救过程中,使患者平趟于垫板上,调节升降架使供氧面罩与患者的口鼻部达到最佳贴合。此时,通过按压组件对患者的胸部实施按压,同时,驱动按压爪反复挤压与供养面罩相连的球囊,为患者提供足够的氧气,从而实现自动胸外按压和给氧的心肺复苏过程,无需医护人员人工操作,避免出现由于医护人员由于长时间按压出现体力不支造成按压位置不准确或按压力度不够的情况,并且在此过程中医护人员无需与患者过多的接触,降低了交叉感染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联动件包括摇杆、联动杆及推杆,所述摇杆的一端与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相连接,摇杆的另一端与联动杆相铰接,联动杆与所述推杆相铰接,所述传动箱上开设有导孔,所述推杆贯穿导孔并与所述夹板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医科大学,未经温州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3011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门窗型材框架结构
- 下一篇:一种防耳部压疮吸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