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517882.4 | 申请日: | 2021-03-1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0497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田启明;亓俊涛;林郅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3504 | 分类号: | G01N21/3504;G01N21/01;G05D27/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强智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8 | 代理人: | 黄耀威 |
| 地址: | 100071 北京市丰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监测 二氧化碳 浓度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包括便携式箱体、监测单元、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主控单元;监测单元设在便携式箱体内部空间中,第一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安装架连接在便携式箱体侧壁上;监测单元包括二氧化碳传感器、加热片、涡轮风扇、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和封闭腔体,二氧化碳传感器、涡轮风扇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与封闭腔体相连,空气通过气体管路通入封闭腔体,加热片设在封闭腔体侧部;第一温湿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加热片、涡轮风扇和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均与主控单元相连。本实用新型通过加热片将封闭腔体里的空气温湿度控制在适于二氧化碳传感器正常工作的范围,保证二氧化碳传感器的正常工作并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体监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燃烧。随着我国近年来工业的迅速发展,空气中二氧化碳气体的含量越来越高,造成气温逐年升高。因此国家对碳排放、碳中和的重视及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加强监管,因此准确的监测空气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把握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二氧化碳传感器一般采用非分散红外技术,也称为红外气体测量感应或无弥散红外线技术。这种技术常用于检测气体和碳氧化物,其原理是利用一个红外光束穿过采样腔,样本中的各气体组分吸收特定频率的红外线。通过测量相应频率的红外线吸收量,便可确定该气体组分的浓度。之所以说这种技术是非分散的,是因为穿过采样腔的波长未经预先滤波。比如在波长为3000nm以下,以及4500nm和8000nm之间时,水具有较强的吸收性,而二氧化碳在4200nm和4320nm之间也存在吸收峰值,那么一旦目标气体中有水分(湿气),且浓度较高的话,检测气体之间就会出现吸收频谱重叠,结果会受到较强的干扰,因此二氧化碳传感器检测气体的温湿度异常对其监测的数据有重大的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能够使温湿度控制在适于二氧化碳传感器正常工作的范围,并保证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具体而言,包括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包括便携式箱体、监测单元、第一温湿度传感器和主控单元;所述监测单元设置在所述便携式箱体内部的空间中,所述第一温湿度传感器通过安装架连接在便携式箱体侧壁上;
所述监测单元包括二氧化碳传感器、加热片、涡轮风扇、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和封闭腔体,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涡轮风扇和所述第二温湿度传感器与所述封闭腔体相连,空气通过气体管路通入到所述封闭腔体中,所述加热片设置在所述封闭腔体的侧部;
所述第一温湿度传感器、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加热片、所述涡轮风扇和所述第二温湿度传感器均与所述主控单元相连。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设置有第一进气口,所述第一进气口设置在便携式箱体底壁上,所述封闭腔体的底部设置有第二进气口,所述气体管路通过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二进气口通入所述封闭腔体内。
可选地,所述涡轮风扇设置在所述封闭腔体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设置有第一过滤网,所述第一过滤网设置在所述便携式箱体侧壁的对应于所述第一温湿度传感器的位置。
可选地,所述的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装置还包括GPS定位装置,所述GPS定位装置设置在便携式箱体上壁上。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的箱门上设置有电子锁。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的内部设有微型开关。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设有导光帽。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设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设置在便携式箱体底壁上。
可选地,所述便携式箱体设有折叠把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英视睿达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1788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模具内顶出块防转动定位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自平衡受力双向缓冲吊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