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动态模拟淋滤实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06180.6 | 申请日: | 2021-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361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王德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N33/18 |
代理公司: | 无锡知更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68 | 代理人: | 朱云华 |
地址: | 230000***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态 模拟 淋滤 实验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动态模拟淋滤实验装置,包括喷淋装置和砂盒装置;砂盒装置包括盒体,盒体内设置有进水区、淋滤反应区和出水区,淋滤反应区,淋滤反应区包括砂层、土层和监测井,土层设置于砂层的顶部,飞灰置于土层的顶部,监测井包括若干个,监测井的顶端置于土层的顶部,监测井的底端插入砂层设置;喷淋装置包括水管和喷头,水管固定设置于盒体内部的顶端,喷头固定设置于水管的底部,喷头包括若干个,若干个喷头沿水管的长度方向均分设置,借此,本实用新型具有能够提高对飞灰影响的土壤以及水体的检测准确率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淋滤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动态模拟淋滤实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电厂规模持续扩大,火力发电在我国电力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在未来几十年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燃煤发电的增加也势必导致燃煤产物——粉煤灰的大量排出,2016年我国粉煤灰排放量约达6亿吨,2020年中国粉煤灰排放量达到9亿吨。在燃烧作用下,随着煤中的有机物的分解,煤中微量元素可富集在粉煤灰中。粉煤灰(飞灰)主要用于建材生产、筑路、回填和农业及资源回收等,同时仍有少量堆积在地表。在粉煤灰复垦、回填及贮放过程中,粉煤灰在风化和淋溶等外力作用下,赋存在粉煤灰中的有害微量元素在淋溶作用下将会发生迁移进入水体和土壤,对生态环境造成潜在影响。
但是,现有的技术中对由飞灰影响的土壤以及水体的检测准确率较低,该检测结果不利于作为较为准确的数据进行分析。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动态模拟淋滤实验装置,能够提高对飞灰影响的土壤以及水体的检测准确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动态模拟淋滤实验装置,包括喷淋装置和砂盒装置;
砂盒装置包括盒体,盒体内设置有进水区、淋滤反应区和出水区,淋滤反应区,淋滤反应区包括砂层、土层和监测井,土层设置于砂层的顶部,飞灰置于土层的顶部,监测井包括若干个,监测井的顶端置于土层的顶部,监测井的底端插入砂层设置;
喷淋装置包括水管和喷头,水管固定设置于盒体内部的顶端,喷头固定设置于水管的底部,喷头包括若干个,若干个喷头沿水管的长度方向均分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盒体采用有机玻璃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土层和飞灰之间铺设有一张滤纸,飞灰的顶部铺设有一张滤纸设置。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喷头包括壳体、支撑柱和喷淋柱,其中壳体和所述水管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支撑柱呈柱体设置,支撑柱设置于壳体内部,支撑柱和壳体之间通过固定柱固定连接设置,支撑柱的顶端和水管之间连通设置,支撑柱的底端沿径向方向设置有若干所述喷淋柱,喷淋柱和支撑柱之间连通设置,喷淋柱内设置有缓冲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部包括第一缓冲连接部、第二缓冲连接部和第三缓冲连接部;
其中第一缓冲连接部和第二缓冲连接部之间一体连接设置,第一缓冲连接部置于第二缓冲连接部的左侧,当缓冲部由喷淋柱外侧插入后,第一缓冲连接部置于喷淋柱的外侧,第二缓冲连接部置于喷淋柱的内侧;
第三缓冲连接部置于第二缓冲连接部的右侧,第三缓冲连接部的左端侧壁外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二缓冲连接部的右端侧壁内表面设置有螺纹,第三缓冲连接部和第二缓冲连接部之间螺纹连接,当缓冲部由喷淋柱外侧插入后,第三缓冲连接部置于喷淋柱和支撑柱的连接处,第三缓冲连接部和该连接处之间相卡合,第三缓冲连接部上设置有若干左右贯通的第二通孔。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缓冲部内设置有轴体,轴体的外侧固定设置有若干叶片,叶片呈螺旋型设置,叶片沿轴体的径向均分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安徽工业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061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全自动智能过滤系统
- 下一篇:一种河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污水处理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