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505104.3 | 申请日: | 2021-03-11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7027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马伊硕;赵洋;郝生鑫;王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9/22;F28F9/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35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风 机组 板流式热 回收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专利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膜材料,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和金属固定架,水流型扰流板一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水流型扰流板一左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左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左侧均匀等分十份;水流型扰流板二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水流型扰流板二右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右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右侧均匀等分十份;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之间进行固定,形成单层单向流通道;单向流通道垂直交叉叠加拼接,形成新风与回风通道。改变现有新风机组热回收装置的流道结构,提高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升新风出口温度。采用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后,新风和回风从层流形成紊流进而提高表面传热系数,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新风机组板式、板翅式热回收装置内部分别为矩形入口直线型流道、三角形入口直线型流道,换热过程中新风、回风与流道间仅产生流体外掠平板现象,流道对新风、回风扰动较小。此时的新风、回风的流动状态以层流为主导致表面传热系数较小,新风、回风与流道之间的热边界层厚度随流道长度逐渐增厚导致对流传热热阻增大,仅依托换热膜材料本身传热系数较大来提高热回收装置的温度交换效率。传统热回收装置还存在换热后的新风出口温度较低、新风出口温度分布不均匀、新风与流道间的阻力较大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适用于新风机组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主要通过新型流道结构设计,采用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形成的矩形入口水流型流道,代替原有流道结构,可提高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包括换热膜材料,水流型扰流板一,水流型扰流板二和金属固定架,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左侧端点与所述的换热膜材料左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左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布置在换热膜材料之上,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右侧端点与换热膜材料右侧边线重合,并将换热膜材料右侧均匀等分十份;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之间进行固定,形成单层单向流通道;所述的单向流通道垂直交叉叠加拼接,形成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
进一步,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长×宽×高为400mm×400mm×302.5mm,其中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布置形式为交替布置,新风流道共28层单向流通道,回风流道共27层单向流通道。
进一步,所述的新风流道与回风流道的四角、顶部及底部与金属固定架之间采用固定螺母进行拼接固定。
进一步,所述的金属固定架外部采用膨胀密封带进行包裹保温。
进一步,所述的换热膜材料与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材料相同。
进一步,所述的换热膜材料的长×宽×高为400mm×400mm×0.5mm。
进一步,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和水流型扰流板二为圆弧线形设计,其圆心角度为15~30°之间。
进一步,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一的弦长为250mm,宽×高为0.5mm×5mm。
进一步,所述的水流型扰流板二的弦长为250mm,宽×高为0.5mm×5mm。
新风机组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应用的有益效果为:改变现有新风机组热回收装置的流道结构,提高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升新风出口温度。本发明采用板流式热回收装置后,换热时新风和回风产生绕流、过流、喷管射流的现象,增强对新风和回风的扰动,增大新风和回风从层流形成紊流的可能性进而提高表面传热系数,破坏新风、回风与板流式热回收装置热边界层厚度进而降低对流传热热阻,新风机组温度交换效率提高。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康居认证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5051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