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循环导热反应床管式反应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96459.0 | 申请日: | 2021-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15904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30 |
发明(设计)人: | 刘宝顺;王敦国;张福连;刘金杰;苗世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长信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J8/06 | 分类号: | B01J8/06 |
代理公司: | 北京久维律师事务所 11582 | 代理人: | 杜权 |
地址: | 253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导热 反应 床管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循环导热反应床管式反应装置,属于反应床相关技术领域,包括外壳,控制面板,疏通系统和温度检测控制系统,外壳底端设有支撑脚,外壳右端设有控制面板,外壳内部及左端设有疏通系统,疏通系统包括导热回型管道、回型通管和支撑连通管,导热回型管道两端安装在外壳左右两端,通过设置了导热回型管道、回型通管和支撑连通管,使得该装置在热量传输过程更加稳定,将导热回型管道两端安装在外壳内部,将回型通管两端安装在导热回型管道两侧,使得多个导热回型管道相互疏通,热量流通更加顺畅,将产物输出更加最大化,支撑连通管将多个导热回型管道固定,同时增加流通性,起到了保证产物的稳定作用,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反应床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导热反应床管式反应装置。
背景技术
反应床是装有固定催化剂与提供产物反应作用的场所,用于实现液相单相反应过程和液液、气液、液固、气液固等多相反应过程。器内常设有搅拌机械搅拌、气流搅拌等装置。在高径比较大时,可用多层搅拌桨叶。在反应过程中物料需加热或冷却时,可在反应器壁处设置夹套,或在器内设置换热面,也可通过外循环进行换热。反应器的应用始于古代,制造陶器的窑炉就是一种原始的反应器。近代工业中的反应器形式多样,例如:冶金工业中的高炉和转炉;生物工程中的发酵罐以及各种燃烧器,都是不同形式的反应器。
现有的技术存在以下问题:以往的管式反应床结构较为单一,而且在进行热量传导作用时需要进行介质单独热量传导,无法实现较为稳定恒定的热量作用,而且在进行反应作用过程中,反应物容易造成反应不完全的状况,不利于产物的最大化产出,供热作用不稳定,不能够保证反应的稳定作用,对于产物的含量百分比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输出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导热反应床管式反应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以往的管式反应床结构较为单一,而且在进行热量传导作用时需要进行介质单独热量传导,无法实现较为稳定恒定的热量作用,而且在进行反应作用过程中,反应物容易造成反应不完全的状况,不利于产物的最大化产出,供热作用不稳定,不能够保证反应的稳定作用,对于产物的含量百分比不能够有效的进行输出控制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导热反应床管式反应装置,包括外壳,控制面板,疏通系统和温度检测控制系统,所述外壳底端设有支撑脚,所述外壳右端设有控制面板,所述外壳内部及左端设有疏通系统,所述疏通系统包括导热回型管道、回型通管和支撑连通管,所述导热回型管道两端安装在外壳左右两端,所述回型通管两端与导热回型管道连接,所述支撑连通管一侧与导热回型管道左端连接,所述外壳右端设有温度检测控制系统,所述温度检测控制系统包括红外线温度检测控制器、动力循环泵体和电加热缓存箱,所述红外线温度检测控制器右端设有动力循环泵体,所述动力循环泵体右端设有电加热缓存箱,所述红外线温度检测控制器与动力循环泵体和电加热缓存箱均通过输出管连接。
优选的,所述外壳底端与支撑脚上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外壳右端与控制面板通过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回型管道两端与外壳左右两端内壁通过套接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回型管道两侧与回型通管两端通过套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热回型管道左端与支撑连通管通过套接固定连接,所述支撑连通管与外壳通过套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热回型管道右端与红外线温度检测控制器左端通过套接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回型管道右端与动力循环泵体左端通过套接固定连接,所述导热回型管道右端与电加热缓存箱左端通过套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红外线温度检测控制器右端与动力循环泵体通过输出管套接固定连接,所述动力循环泵体右端与电加热缓存箱通过输出管套接固定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长信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长信化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964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