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用进气软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71030.6 | 申请日: | 2021-03-04 |
公开(公告)号: | CN21436646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吴中增;李明芸;齐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驼风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35/10 | 分类号: | F02M35/10;F02M35/16 |
代理公司: | 烟台炳诚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58 | 代理人: | 张玉翠 |
地址: | 276823 山东省日***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用进气 软管 | ||
汽车用进气软管,涉及机动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用进气软管。包括软管本体以及两端的安装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内壁光滑,软管本体的外壁设置有圆弧形凸台和平形凸台;所述圆弧形凸台和平形凸台纵向平行相间设置;所述平形凸台的两侧通过连接环与圆弧形凸台相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气流阻力,减少进气干扰,提高进气效果,具有增加充气量,对气流流向无扰动作用,增大气流惯性效应的积极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动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汽车用进气软管。
背景技术
汽车作为一种现代交通工具正在进入千家万户,汽车尾气的污染问题也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图3所示,目前轻型卡车汽车进气系统中的进气软管一种为纯橡胶管内衬钢丝骨架结构,其内外壁粗糙、凹凸不平且尺寸精度难与设计尺寸相符,导致安装困难缺点;另一种为局部采用结构简单、内壁为波浪型曲线结构的模压管。此两种结构的进气软管,其内壁凹凸不平或呈波浪型曲线,加大了进气阻力,对气流流向有很大的扰动作用,致使进气管内的空气动力中的气流惯性效应和气流压力波动效应达不到预期的设计理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用进气软管,以达到增加充气量,对气流流向无扰动作用,增大气流惯性效应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用进气软管,包括软管本体以及两端的安装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软管本体的内壁光滑,软管本体的外壁设置有圆弧形凸台和平形凸台;所述圆弧形凸台和平形凸台纵向平行相间设置;所述平形凸台的两侧通过连接环与圆弧形凸台相连接。
进一步,所述圆弧形凸台的半径大于软管本体的半径6mm-7mm,所述平形凸台的半径大于软管本体的半径2mm-3mm,所述连接环的半径与软管本体的半径相同。
进一步,所述圆弧形凸台的宽度为9.5mm-11mm,所述平形凸台的宽度为7.5mm-10mm,所述连接环的宽度为2.5mm-3.5mm。
进一步,所述软管本体、圆弧形凸台、平形凸台和连接环一次硫化成型。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用进气软管,软管本体的内壁光滑,无呈波浪型曲线,避免内壁凹凸不平,对气流流向无扰动作用,能够减少气流阻力,减少进气干扰,提高进气效果。软管本体的外壁设置有圆弧形凸台和平形凸台,圆弧形凸台和平形凸台纵向平行相间设置,平形凸台的两侧通过连接环与圆弧形凸台相连接,可以增强软管本体的柔韧性,增加充气量,增大气流惯性效应。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减少气流阻力,减少进气干扰,提高进气效果,具有增加充气量,对气流流向无扰动作用,增大气流惯性效应的积极效果。
附图说明
附图部分公开了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其中,
图1,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A部结构放大图;
图3,现有的轻型卡车进气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汽车用进气软管,包括软管本体1以及两端的安装接口,软管本体1的内壁光滑,软管本体1的外壁设置有圆弧形凸台2和平形凸台3;圆弧形凸台2和平形凸台3纵向平行相间设置;平形凸台3的两侧通过连接环4与圆弧形凸台2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首先,软管本体1的两端分别于使用卡箍与空气滤清器和压气机相连接。然后,软管本体1的内壁光滑,无呈波浪型曲线,避免内壁凹凸不平,对气流流向无扰动作用,能够减少气流阻力,减少进气干扰,提高进气效果。软管本体1的外壁设置有圆弧形凸台2和平形凸台3,圆弧形凸台2和平形凸台3纵向平行相间设置,平形凸台3的两侧通过连接环4与圆弧形凸台相连接,可以增强软管本体的柔韧性,增加充气量,增大气流惯性效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驼风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东驼风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7103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智能谷电蓄热两联供系统
- 下一篇:一种多孔介质冻融过程渗流试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