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车身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446971.4 | 申请日: | 2021-03-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6820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徐鑫山;汪桂葆;王云龙;张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科正模具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1D28/14 | 分类号: | B21D28/14;B21D37/16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朗高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62 | 代理人: | 赵华 |
| 地址: | 242000 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成型 模具 加热 | ||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身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对车身件进行热成型;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导向柱4,加热板5,红外传感器6;所述上模组件设置在所述下模组件的正上方;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通过导向柱4固定连接;所述加热板5分别设置在上模组件的下表面和下模组件的上表面,在热冲压过程中对工件进行加热处理;所述红外传感器6设置在固定在上模组件的加热板5的一侧,检测工件位置;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对车身件进行热成型,匹配度高,提高热成型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汽车零件制造领域,尤其涉及车身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
背景技术
汽车热成型冲压件是靠压力机和模具对板材、带材、管材和型材等施加外力,使之产生塑性变形或分离,从而获得汽车所需形状和尺寸的工件;其技术可分直接热成型以及间接热成型两种。
因为车身的形状较为复杂,且拉延较深,故而采用间接热成型方式进行加工,即工件先进行冷冲预成型,后再进入模具进行热冲压。
已公开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号CN201320486680.3,专利名称:汽车顶蓬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申请日:20130809,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顶蓬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包括加热板本体,所述加热板本体包括第一温区、第二温区、第三温区、第四温区、第五温区、第六温区,其中第一温区和第二温区分别设于加热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第五温区和第六温区设置于加热板本体的中部,且第六温区外侧为第二温区,第五温区外侧为第一温区,所述第四温区分居第六温区两端部,第三温区分居第五温区两端部;所述第一温区的中部设置有接线盒。本实用新型能确保模具各个温区设定温度与实际温差控制在10度左右,从而降低产品前期试制的报废率,降低产品开发成本,提升产品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身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对车身件进行热成型。
本实用新型提供车身热成型冲切模具加热板,包括上模组件,下模组件,导向柱4,加热板5,红外传感器6;
所述上模组件设置在所述下模组件的正上方;所述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通过导向柱4固定连接;
所述加热板5分别设置在上模组件的下表面和下模组件的上表面,在热冲压过程中对工件进行加热处理;
所述红外传感器6设置在固定在上模组件的加热板5的一侧,检测工件位置。
优选的,所述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1和上模型腔7;所述上模板1和上模型腔7自上向下依次固定设置。
优选的,所述下模组件包括下模板2和下模座3;所述下模板2和下模座3自上至下依次固定设置。
优选的,所述加热板5通过螺栓分别与上模组件和下模组件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向柱4设置有两个。
优选的,还包括温感器8,所述温感器8固定设置在所述加热板5的一侧。
优选的,所述温感器8和红外传感器6均与PLC中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针对车身件进行热成型,匹配度高,提高热成型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角度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上模板;2、下模板;3、下模座;4、导向柱;5、加热板;6、红外传感器;7、上模型腔;8、温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进行详细描述,本部分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解释性,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科正模具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科正模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469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机能源分配系统的散热装置
- 下一篇:一种小型农机皮带轮防护罩安装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