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下肢按摩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431551.9 | 申请日: | 2021-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300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 发明(设计)人: | 景丹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第一医院 |
| 主分类号: | A61H23/02 | 分类号: | A61H23/02;A61H1/02;A61F7/00 |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盛飞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3 | 代理人: | 李群 |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下肢 按摩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肢按摩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下肢按摩装置,包括两个贴合半管,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的正面均设置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相互靠近一侧的背面通过第一铰链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振动电机,两个所述振动电机相互靠近一侧的输出端设置有振动按摩头。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推杆起到使滑动块在传动滑轨内表面进行滑动的作用,通过电动推杆对动作板进行推拉达到有效使动作板上下抬起的效果,进而通过动作板上下方向抬起达到避免脚部长时间不动作僵硬或者抽筋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升下肢按摩质量和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下肢按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下肢按摩装置。
背景技术
按摩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并结合西医的解剖和病理诊断,而用手法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生理、病理状况,达到理疗目的的方法,从性质上来说,它是一种物理的治疗方法,从按摩的治疗上,可分为保健按摩、运动按摩和医疗按摩。
随着按摩的快速发展,对于下肢按摩的要求也随之提高,但是现有的下肢按摩装置因为不能有效的对脚掌进行活动,使脚部长时间不动作导致肌肉僵硬或者抽筋,极大的影响了下肢按摩质量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现有的下肢按摩装置因为不能有效的对脚掌进行活动,使脚部长时间不动作导致肌肉僵硬或者抽筋,极大的影响了下肢按摩质量和效率,而提出的一种下肢按摩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下肢按摩装置,包括两个贴合半管,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的正面均设置有连接板,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通过连接螺栓螺纹连接,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相互靠近一侧的背面通过第一铰链转动连接,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相互靠近的一侧均设置有振动电机,两个所述振动电机相互靠近一侧的输出端设置有振动按摩头,所述振动按摩头内设置有加热电阻丝,两个所述贴合半管的底部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有同一个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正面通过铰接件转动连接有动作板,所述贴合半管的正面开设有与贴合半管背面连通的散热孔,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置有安装U形板,所述安装U形板底部的内表面上设置有电动推杆,所述动作板的下表面设置有传动滑轨,所述传动滑轨的下表面滑动连接有滑动块,所述电动推杆远离安装U形板的一端通过第二铰链转动连接在滑动块的下表面上。
优选的,所述连接螺栓的长度不小于五厘米,所述连接螺栓外表面的螺纹长度不小于四厘米。
优选的,所述散热孔的数量不少于十四个,所述散热孔呈矩形阵列。
优选的,所述传动滑轨的内表面设置有助滑垫,所述滑动块的外表面上设置有耐磨垫。
优选的,所述贴合半管和振动电机之间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和安装U形板之间的连接方式为焊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通过电动推杆起到使滑动块在传动滑轨内表面进行滑动的作用,通过电动推杆对动作板进行推拉达到有效使动作板上下抬起的效果,进而通过动作板上下方向抬起达到避免脚部长时间不动作僵硬或者抽筋的效果,从而达到提升下肢按摩质量和效率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贴合半管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动作板左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贴合半管;2、连接板;3、连接螺栓;4、振动电机;5、振动按摩头;6、支撑板;7、动作板;8、散热孔;9、安装U形板;10、电动推杆;11、传动滑轨;12、滑动块。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第一医院,未经宁波市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3155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沥青存储装置
- 下一篇:一种群桩基础桩顶均匀受力转换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