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浮针有效
申请号: | 202120403968.4 | 申请日: | 2021-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33352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可;赵柯;李浩;张文超;邢鑫;於赵勰;沈峰;韩健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可 |
主分类号: | A61H39/08 | 分类号: | A61H39/08 |
代理公司: | 武汉菲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84 | 代理人: | 李鹏松 |
地址: | 430065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浮针,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针座,所述针座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壳体,所述针座的两侧均开设有内槽,且两个内槽的内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空心筒,两个所述空心筒的内壁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卡孔。本实用新型,在进行扫散操作之前,可通过手指按压两侧的移动杆,使用另一只手拉动针座或固定座,即可将针芯的顶端退至软管内,此时,弹簧会将移动杆弹出,进入到卡孔内,从而保持固定,不会发生脱离的状况,避免了针芯划破皮肤,使用较为安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针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浮针。
背景技术
浮针是浮针疗法的简称,也是其专用工具一次性使用浮针的简称,是从腕踝针改进而来。浮针疗法是用一次性使用浮针在非病痛区域的浅筋膜层(主要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进行扫散手法的针刺疗法,具有几无痛苦、见效快、适应症广等特点。
但是现有技术中,现有的浮针在使用时,会使用进针器将浮针打入人体的皮肤,在针芯进入皮肤后,采用后退针座并旋紧的操作再进行扫散,由于凹槽与凸块之间是通过旋转接触的,容易造成脱落,甚至会使得针芯在扫散的过程中触碰到皮肤,进而造成皮肤损伤。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浮针,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方案如下:一种新型浮针,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针座,所述针座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壳体,所述针座的两侧均开设有内槽,且两个内槽的内表面均固定安装有空心筒,两个所述空心筒的内壁一侧均固定安装有弹簧,两个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均固定连接有移动杆,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开设有两个卡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该新型浮针时,将保护套管旋出后,由于针座通过移动杆与壳体处于固定的状态,在使用进针器将针芯打入人体皮肤后,有利于人工将针芯完全插入皮肤的内部,在进行扫散操作之前,可通过手指按压两侧的移动杆,使用另一只手拉动针座或固定座,即可将针芯的顶端退至软管内,此时,弹簧会将移动杆弹出,进入到卡孔内,从而保持固定,不会发生脱离的状况,避免了针芯划破皮肤,使用较为安全。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两个弧形板,且四个弧形板的大小均与移动杆的大小相适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进行扫散操作时,不会使移动杆的半圆端与皮肤发生触碰,避免了移动杆脱离卡孔。
进一步,两个所述移动杆的外表面均固定安装有限位圈板,两个所述移动杆的大小分别与四个卡孔的大小相适配。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移动杆进入卡孔后便可停止,弹出的距离不会过大。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螺纹管,所述螺纹管的内表面螺纹连接有保护套管。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螺纹之间的摩擦力,使得保护套管不易脱落。
进一步,所述壳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有软管,所述针座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针芯。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针芯刺进人体的皮肤,操作简单。
进一步,所述针芯的顶端为倾斜状,且针芯的顶端滑动贯穿壳体的顶部。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得壳体可以固定住针芯的外表面,同时也可以通过移动针座进而移动针芯。
进一步,所述软管的顶端开设有圆形通孔,且圆形通孔的大小与针芯的大小相适配,所述针芯的外表面与软管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针芯的使用和取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可,未经王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4039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固定件的机床
- 下一篇:一种用于麻醉医疗上的固定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