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河道清淤工程的监测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58217.5 | 申请日: | 2021-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5132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 发明(设计)人: | 何显辉;余伟业;肖锐华;何志豪;易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鹏裕建设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L1/20 | 分类号: | G01L1/20;E02F5/28;E02F3/88;E02F3/9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13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清淤 工程 监测 系统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河道清淤工程的监测系统,包括吸污泵,吸污泵包括吸污口以及输出口,输出口连通有输出管道,吸污口连通有吸污管,吸污管远离吸污口的一端为进污口,进污口的朝向与吸污口的朝向垂直,吸污管的外壁固定有气缸,气缸穿过吸污管且气缸的活塞杆朝靠近或远离进污口的方向移动,当气缸的活塞杆朝进污口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气缸的活塞杆伸出进污口。本申请具有吸污泵在吸取河底淤泥时不易出现堵塞,提高吸污泵的吸取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河道水利工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河道清淤工程的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河道淤积己日益影响到防洪、排涝、灌溉、供水、通航等各项功能的正常发挥,为恢复河道正常功能,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持续发展,进行河道清淤疏浚工程。
河道清淤一般先通过机械设备将沉积河底的淤泥吸取或挖取至岸上的淤泥弃放点,然后通过人工清理的方式清理河底的垃圾和石块,从而实现对河道的疏通。
现有的,通常采用吸污泵将河底表面的淤泥直接吸取至罐车,罐车再将淤泥运输至卸土处。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由于河底淤泥中存在体积较大的石块,淤泥抽取的过程中,石块易堵塞吸污泵的吸污口进而影响淤泥的吸取效率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使吸污泵在吸取河底淤泥时不易出现堵塞,提高吸污泵的吸取效率,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河道清淤工程的监测系统。
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河道清淤工程的监测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河道清淤工程的监测系统,包括吸污泵,所述吸污泵包括吸污口以及输出口,所述输出口连通有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远离输出口的一端用于连通罐车,所述吸污口连通有吸污管,所述吸污管远离吸污口的一端为进污口,所述进污口的朝向与吸污口的朝向垂直,所述吸污管的外壁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穿过吸污管且气缸的活塞杆朝靠近或远离进污口的方向移动,当气缸的活塞杆朝进污口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气缸的活塞杆伸出进污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工作人员采用吸污泵进行河道淤泥的抽取过程中,淤泥以及淤泥中携带的石块等杂质由进污口进入到吸污管内,再由吸污口进入到吸污泵内部的空腔,最终由输出口经输出管道进入到罐车内部,当进污口处卡住石头,引起吸污管的阻塞时,工作人员可控制气缸启动,使得气缸的活塞杆朝靠近进污口的方向移动移动,由于缸的活塞杆朝进污口移动至极限位置时,气缸的活塞杆伸出进污口,则气缸的活塞杆足以伸出进污口的过程中将阻塞的石头推出进污口,进而使得吸污泵在吸取河底淤泥时不易出现堵塞,提高吸污泵的吸取效率。
可选的,所述气缸耦接有用于控制气缸启动或停止的压力检测电路,所述压力检测电路包括:
压力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吸污管位于进污口的内壁是否受到持续的压力并发出压力检测信号;
压力比较单元,耦接于压力检测单元并设置有压力阈值以在压力检测信号大于压力阈值时发出压力比较信号;
开关单元,耦接于压力比较单元并串联在气缸的供电回路中以在接收到压力比较信号时发出开关信号控制气缸启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污泵在抽取河底淤泥的过程中,压力检测单元实时检测进污口处,吸污管的内壁是否受到持续的压力并发出压力检测信号,当石块卡在进污口处吸污管的内壁时,压力检测单元发出的压力检测信号增大,压力比较单元接收到的压力检测信号大于压力阈值时,压力比较单元发出压力比较信号至开关单元,开关单元接收到压力比较信号后发出开关信号控制气缸启动,气缸启动且气缸的活塞杆朝进污口的方向移动并将卡在吸污管内的石块推出进污口,实现气缸自动启动并进行石块的清理,使吸污泵在吸取河底淤泥时不易出现堵塞,提高吸污泵的吸取效率。
可选的,所述压力检测单元包括力敏电阻RF,所述力敏电阻RF靠近进污口,所述力敏电阻RF固定在吸污管的内壁且绕进污口的轴线设置且首尾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鹏裕建设有限公司,未经广东鹏裕建设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821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