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51613.5 | 申请日: | 2021-02-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00507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陈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豪 |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余志军 |
| 地址: | 516000 广东省惠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温板 性能 检测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均温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包括:均温板,所述均温板用于与外部热源发热面贴合,所述均温板与外部热源发热面之间预留有温度感测点,用于测试时热源温度数据的采集,导热管,所述导热管设置有多组且规则分布在均温板远离外部热源发热面的端面上,水套,所述水套设置有多组,任意一组所述水套的内部均设有贯穿式通孔水道,所述通孔水道的两端用于进水和出水,该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可对单体的3D均温板上的散热性能进行较为精确测试,避免传统的3D均温板需组成模组后测试产生的不良,造成整体报废产生的浪费或高成本代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均温板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传统的均温板制造以及应用已日趋成熟,现各大系统厂商为突破目前在现有的技术瓶颈的前提下,要求各散热厂商根据自身的能力,在传统均温板技术进行改进,使得均温板模组性能有进一步提升;从而采取集成化的3D均温板应运而生,但由于目前3D均温板仍处于前期开发阶段,市场上只有少量应用 3D均温板的产品上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开发难度大、制造良率低,产能受限以及性能检测率低等,所造成的3D均温板的高成本及高价格,使得业内各散热厂商在此方面的投入受很大的限制等原因;
据了解,针对3D均温板的单体性能检测这一块,目前仍属于空白,各家散热厂商均是将3D均温板与其他辅料配件焊接或组装成模组后进行检测;这样检测最大的弊端在于检测出的不良率报废需连同焊接的辅料配件一起报废,也就是整个模组报废,从而造成更大的浪费以及损失(辅料配件成本、焊接成本、检测成本等),因此本发明就尤为重要,可避免或降低这一情况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包括:
均温板,所述均温板用于与外部热源发热面贴合,所述均温板与外部热源发热面之间预留有温度感测点,用于测试时热源温度数据的采集;
导热管,所述导热管设置有多组且规则分布在均温板远离外部热源发热面的端面上;
水套,所述水套设置有多组,任意一组所述水套的内部均设有贯穿式通孔水道,所述通孔水道的两端用于进水和出水,所述水套的端面上规则分布有用于套设导热管的凹槽,任意两组水套的凹槽面相贴合,且两组凹槽组成与导热管圆周相同的导热管插孔。
优选的,所述水套设置有六组。
优选的,所述均温板与外部热源发热面以及凹槽与导热管的接触面均涂抹有导热膏。
优选的,所述水套为铝套或者铜套。
优选的,还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端面上固定安装有气缸,所述安装板的端面四角均设置有导杆,所述导杆的端部贯穿所述水套并与远离安装板的一组水套固定连接,靠近所述安装板的第一组、第三组以及第五组所述水套的外壁之间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气缸的输出轴贯穿安装板并与靠近安装板的第一组所述水套固定连接,所述气缸通过气管与外部气源连通。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有益效果在于:可对单体的3D均温板上的散热性能进行较为精确测试,避免传统的3D均温板需组成模组后测试产生的不良,造成整体报废产生的浪费或高成本代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3D均温板性能检测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均温板;2、导热管;3、水套;4、导热管插孔;5、安装板;6、气缸;7、连接板。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豪,未经陈豪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5161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滤杯及一体机
- 下一篇:一种仿真人手感的足底磁力按摩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