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43621.5 | 申请日: | 2021-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686061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 发明(设计)人: | 梁振;周苗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船用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4D5/06 | 分类号: | B24D5/06;B24D5/16;B24B5/14 |
| 代理公司: | 苏州铭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6 | 代理人: | 于浩江 |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桨叶 打磨 工具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包含主体连接柱,主体连接柱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应变组件,应变组件包含固定连接件、活动连接件和弹性件,固定连接件与主体连接柱连接固定,活动连接件通过弹性件与固定连接件配合,活动连接件上设置有打磨部件;本方案设计了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可以自适应桨叶锥孔的大小和斜度,代替人工进行操作,不仅提高打磨效率,而且还大量减轻劳动强度,并能保证最终的桨叶和桨轴的配合面积;整体结构简单,操作和使用方便,组装完成后可多次使用,效率高、可保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定距桨叶的桨毂锥孔在车床加工后留有约0.25mm的余量,后期在装配车间需要很有打磨经验的装配员工手工打磨然后再手工铲刮,多次对配,用时一般3~5天,而且,手工打磨不能保证打磨的锥度质量,出现偏心、直线度差等问题,对后续的铲刮造成严重影响,最终的配合面积也不一定保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包含主体连接柱,主体连接柱的周围设置有多个应变组件,应变组件包含固定连接件、活动连接件和弹性件,固定连接件与主体连接柱连接固定,活动连接件通过弹性件与固定连接件配合,活动连接件上设置有打磨部件。
优选的,所述主体连接柱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安装槽,固定连接件为长条结构,固定连接件嵌入安装槽中,安装槽的顶部设置有斜槽,斜槽上设置有微调组件;所述微调组件包含支撑块、调整块和调节旋钮,支撑块固定安装在斜槽的顶部,调整块位于支撑块的下侧,调节旋钮上设置有螺纹杆,螺纹杆与支撑块通过螺纹配合,螺纹杆的下端与调整块配合,调整块的一侧具有与斜槽配合的斜面,调整块的另一侧贴紧固定连接件。
优选的,所述主体连接柱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锁定孔,锁定孔用于安装锁定螺丝,锁定螺丝用于锁定调整块。
优选的,所述固定连接件与活动连接件之间还设置有连杆,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固定连接件和活动连接件上。
优选的,所述固定连接件和活动连接件上均设置有连接块,弹性件为弹簧,弹簧的端部套设在连接块上。
优选的,所述主体连接柱上设置有夹持杆。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本方案设计了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可以自适应桨叶锥孔的大小和斜度,代替人工进行操作,不仅提高打磨效率,而且还大量减轻劳动强度,并能保证最终的桨叶和桨轴的配合面积;整体结构简单,操作和使用方便,组装完成后可多次使用,效率高、可保证质量。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主体连接柱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固定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活动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微调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桨叶锥孔打磨工具的使用状态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船用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船用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4362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