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120338087.9 | 申请日: | 2021-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5795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田伟;刘伟;邹本革;程晓薇;李相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 |
主分类号: | C12M1/12 | 分类号: | C12M1/12;C12M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知来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76 | 代理人: | 曹丽 |
地址: | 256200 山东省烟台市***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致病 微生物 分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前端设置盖板,所述柜体内部设置筒式过滤件,所述筒式过滤件与盖板之间对称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框,两个所述连接框之间活动设置竖向布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后端对称固定连接两个透明式密封板,所述盖板前端固定连接竖向布置的外壳,所述外壳内部转动连接竖向布置的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环形端对称螺纹连接两个套筒,两个所述套筒后端均活动安装支撑板,两个所述支撑板背离套筒一端均贯穿通槽并均与固定板前端活动连接,该设计利用两个透明式密封板将筒式过滤件上下端开口进行密封,有效防筒式过滤件内的致病物质漂浮到外界,提升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属于机械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和有害的众多种类,在针对致病微生物的检验中,先对致病微生物进行培养,并需要对致病微生物与培养基液进行分离,从而得到精纯的致病微生物样本,目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常采用过滤结构来实现分离处理,但是相应过滤结构上下开口均呈暴露状态,在对分离后的致病微生物进行转运时,致病微生物易从开口部位漂浮到出去,因致病微生物具有严重危险性,致使安全性差,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在对分离后的致病微生物进行转运时,致病微生物易从开口部位漂浮到出去,因致病微生物具有严重危险性,致使安全性差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有效防筒式过滤件内的致病物质漂浮到外界,提升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包括柜体,所述柜体下端对称固定连接两个支撑机构,所述柜体前端设置盖板,所述盖板上下左右四端与柜体上下左右四端均通过搭扣锁连接,所述柜体内部设置筒式过滤件且筒式过滤件处在盖板后侧,所述筒式过滤件与盖板之间对称固定连接两个连接框,两个所述连接框之间活动设置竖向布置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后端对称固定连接两个透明式密封板且两个透明式密封板后部分别贴合在筒式过滤件上下两端前部边缘位置,两个所述透明式密封板之间滑动连接两个连接框,所述盖板上开设竖向布置的通槽且通槽处在两个连接框之间,所述盖板前端固定连接竖向布置的外壳且外壳处在通槽前端,所述外壳内部转动连接竖向布置的双向螺杆,所述双向螺杆环形端对称螺纹连接两个套筒,两个所述套筒后端均活动安装支撑板且两个支撑板呈V型布置,两个所述支撑板背离套筒一端均贯穿通槽并均与固定板前端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柜体后部上端固定连接进料管且进料管延伸入柜体内部,所述进料管下端连通固定第一锥形罩且第一锥形罩处在筒式过滤件正上侧,所述柜体下侧内部固定连接上大下小布置的第二锥形罩且第二锥形罩处在筒式过滤件正下侧,所述第二锥形罩下端中部连通固定排料管且排料管延伸出柜体下侧,所述进料管上端装配橡胶塞。
进一步地,所述盖板后端朝外边缘位置固定连接辅助框且辅助框处在柜体内壁上,所述辅助框外端套装框式密封垫且框式密封垫处在盖板与柜体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机构包括两个对称固定连接在柜体下端的矩形支撑柱,两个所述矩形支撑柱之间固定连接加强板。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支撑柱之间滑动连接移动板且移动板处在加强板下侧,所述移动板下端对称固定连接两个万向轮,所述移动板上端中间位置转动连接功能螺杆且功能螺杆处在柜体下侧,所述功能螺杆贯穿加强板并与加强板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板上端对称固定连接两个导杆且两个导杆处在功能螺杆左右两侧,两个所述导杆均贯穿加强板并与加强板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功能螺杆下侧环形端固定连接环形链轮且环形链轮处在移动板与固定板之间,两个所述支撑机构上功能螺杆的环形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致病微生物的分离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未经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380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VCM外壳的点胶结构
- 下一篇:一种自动控制的信息技术知识展示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