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315208.8 | 申请日: | 2021-0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193006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高玉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玉涛 |
| 主分类号: | A61F17/00 | 分类号: | A61F17/00;A61G13/00;A61G13/08;A61G13/1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520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手术 急救 处理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包括急救箱,所述急救箱上设有急救处理结构;其中,急救处理结构包含有:第一操作板、第二操作板、第三操作板、若干折页、一对支撑筋、一对门型架、旋转轴、齿轮、齿条以及一对把手;所述第一操作板安装在所述急救箱上壁面上,所述第二操作板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板上壁面上,所述第三操作板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板上壁面上,所述第三操作板位于所述第二操作板右侧,所述第二操作板和所述第三操作板和所述第一操作板左右两壁面用若干折页相连,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急救处理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的在进行手术急救处理时,往往存在操作台面太小,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术急救处理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指医生用医疗器械对病人身体进行的切除、缝合等治疗。以刀、剪、针等器械在人体局部进行的操作,来维持患者的健康。是外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俗称“开刀”。目的是医治或诊断疾病,如去除病变组织、修复损伤、移植器官、改善机体的功能和形态等,现有的在进行手术急救处理时,往往存在操作台面太小,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解决了现有的在进行手术急救处理时,往往存在操作台面太小,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包括急救箱,所述急救箱上设有急救处理结构;
其中,急救处理结构包含有:第一操作板、第二操作板、第三操作板、若干折页、一对支撑筋、一对门型架、旋转轴、齿轮、齿条以及一对把手;
所述第一操作板安装在所述急救箱上壁面上,所述第二操作板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板上壁面上,所述第三操作板位于所述第一操作板上壁面上,所述第三操作板位于所述第二操作板右侧,所述第二操作板和所述第三操作板和所述第一操作板左右两壁面用若干折页相连,一对所述支撑筋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操作板和所述第三操作板上壁面上,一对所述门型架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操作板和所述第三操作板上壁面上,一对所述门型架位于一对所述支撑筋内,所述旋转轴用轴承安装在所述第三操作板上壁面上,所述旋转轴位于一对所述门型架右侧,所述齿轮套装在所述旋转轴上,所述齿条位于一对所述门型架内侧,所述齿条和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位于所述齿轮后方,一对所述把手分别安装在所述第二操作板和所述第三操作板上壁面上,一对所述把手位于所述齿条上方,一对所述把手位于一对所述门型架之间。
优选的,所述旋转轴上设有用于旋转的旋转杆。
优选的,一对所述把手上设有用于防滑的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急救箱前壁面设有用于打开的箱门。
优选的,所述急救箱下方设有用于支撑的支撑体。
优选的,一对所述支撑筋为三角形。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本案主要采用急救处理结构,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可以在手术急救处理时,增大手术急救的操作台面,方便手术急救处理,并且手术操作台可以折叠方便拿取移动,解决了现有的在进行手术急救处理时,往往存在操作台面太小,不方便操作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手术急救处理装置的俯视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1-急救箱;2-第一操作板;3-第二操作板;4-第三操作板;5-折页;6-支撑筋;7-门型架;8-旋转轴;9-齿轮;10-齿条;11-把手;12-旋转杆;13-防滑纹;14-箱门;15-支撑体。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玉涛,未经高玉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3152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