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智能感应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76739.0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558055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张照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海王传感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00 | 分类号: | H02J50/00;H02J50/10;H02J7/02;H02J7/35 |
代理公司: | 深圳知帮办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682 | 代理人: | 颜为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滨***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接触 智能 感应 模组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非接触智能感应模组,包括屏蔽壳体、光伏蓄电模块、磁力吸附模块、无线充电模块、电磁感应模块、控制处理模块、蓄电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光伏蓄电模块位于屏蔽壳体的顶端,磁力吸附模块位于屏蔽壳体的内部,无线充电模块位于磁力吸附模块的底端,电磁感应模块位于无线充电模块的底端,控制处理模块位于电磁感应模块的底端,蓄电模块位于控制处理模块的一侧,数据存储模块位于控制处理模块的另一侧,屏蔽壳体的一侧设有电源接口、信号指示灯、控制按钮和数据接口,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控制处理模块包括处理器。本实用新型不仅能够进行非接触式智能感应充电,而且还具有便于光伏节能蓄电携带使用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非接触式感应充电模组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非接触智能感应模组。
背景技术
非接触充电装置有电磁感应、磁共振、微波三种方式,非接触充电装置不需要用充电器与手机连接,便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快速充电。电磁感应通过送电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传输电力,是最接近实用化的一种充电方式。当送电线圈中有交变电流通过时,发送(初级)、接收(次级)两线圈之间产生交替变化的磁束,由此在次级线圈产生随磁束变化的感应电动势,通过接收线圈端子对外输出交变电流。
但是,传统的非接触式充电效果较差,手机放上后容易滑落,无法智能感应充电,而且,传统的非接触式充电装置耗能较大,移动蓄电携带使用非常不便,已渐渐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接触智能感应模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屏蔽壳体、光伏蓄电模块、磁力吸附模块、无线充电模块、电磁感应模块、控制处理模块、蓄电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所述光伏蓄电模块位于所述屏蔽壳体的顶端,所述磁力吸附模块位于所述屏蔽壳体的内部,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位于所述磁力吸附模块的底端,所述电磁感应模块位于所述无线充电模块的底端,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位于所述电磁感应模块的底端,所述蓄电模块位于所述控制处理模块的一侧,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位于所述控制处理模块的另一侧,所述屏蔽壳体的一侧设有电源接口、信号指示灯、控制按钮和数据接口,所述无线充电模块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控制处理模块包括处理器。
进一步的,所述光伏蓄电模块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蓄电模块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光伏蓄电模块与所述蓄电模块电线连接,所述电源接口与所述蓄电模块电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磁力吸附模块还位于所述光伏蓄电模块的底端,所述磁力吸附模块与所述光伏蓄电模块螺栓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感应模块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无线充电模块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无线充电线圈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信号指示灯与所述电磁感应模块电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控制处理模块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控制按钮与所述控制处理模块电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数据存储模块与所述屏蔽壳体螺栓固定连接,所述数据接口与所述数据存储模块数据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种非接触智能感应模组中,设置了屏蔽壳体、光伏蓄电模块、磁力吸附模块、无线充电模块、电磁感应模块、控制处理模块、蓄电模块和数据存储模块,不仅能够进行非接触式智能感应充电,而且还具有便于光伏节能蓄电携带使用的效果,适合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海王传感器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海王传感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7673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