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诱导启动培养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267799.6 | 申请日: | 2021-0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3087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邹娜;邹欢欢;程明圣;颜卓佳;徐雷;林庆良;周树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高沃律师事务所 11569 | 代理人: | 王富强 |
| 地址: | 330045 江西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植物 组织培养 外植体 诱导 启动 培养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诱导启动培养装置,包括若干个分别用于封存单个外植体且互不连通的培养腔体,各培养腔体呈矩阵状排布在同一层面上,且各培养腔体的顶端均设有可封闭式开口,且各培养腔体的底端相平齐,相邻培养腔体之间通过条形连接带相连接,无需另外设置支架对单个培养腔体依次固定,即能够将各所述培养腔体放置在实验平台上,结构简单,放置方便,条形连接带设置在培养腔体的周向侧壁上部,使得整个培养装置呈镂空状结构,那么在置入培养液时,一旦有洒落的情况发生,培养液能够直接通过各条形连接带和各培养腔体之间的间隙流出,避免了培养液聚集在培养腔体上导致细菌和真菌的滋生,影响外植体的生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植物培养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诱导启动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毛竹等植物组织培养常采用种子、鞭笋、冬笋和春笋等作为外植体,采用酒精、次氯酸钠、升汞和氯气等消毒灭菌后接种于组培瓶或者培养皿中诱导启动,但存在污染率高、诱导率低等,这是组织培养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在外植体的初期培养阶段。组培污染主要来源于外植体本身以及实验环境条件和操作过程,污染分为真菌、细菌和昆虫。真菌在组培条件下生长快,其中青霉菌生长速度最快,在三天内会增长1.5倍,黑曲霉和镰刀菌生长速度稍慢于青霉菌;而细菌潜伏期较长,很难用肉眼观察到,在短短4小时内会增长7倍。毛竹种子含有内生菌,启动过程多为真菌污染,且组培过程中一旦出现污染,便很快扩散至整个组培瓶,更有甚者蔓延整个组培室。毛竹外植体的消毒常采用75%的酒精侵泡30-60s后,再用2%-5%次氯酸钠处理10-30mi n或0.1%-0.3%的升汞处理6-20mi n,污染率在37%-100%,采用升汞消毒的污染率会低于次氯酸钠,但升汞对环境和人体都有一定危害,所以更多的是采用次氯酸钠消毒,但污染率高。因此,要获得足够的材料就必须大量接种,这对人力、物力和财力都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在对外植体进行组织培养的实验中,具有采用2ml医用离心管诱导启动的实施例,虽然一定程度上降低污染率,但离心管操作繁琐,放置麻烦,不便组培实验中大规模使用。另外,在组培实验中也有及时将组培瓶中未污染材料转移到新的组培瓶中的做法,此方法虽然可以挽救一部分材料,但操作反复繁琐,只适用于少量试验材料的挽救,而且转移的材料也可能带有菌,在新的组培瓶中也会发生污染。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诱导启动培养装置,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既能够保证对各个外植体进行独立封存,避免交叉污染达到降低污染率的目的,同时将各个培养腔体相连接组成矩阵状结构直接放置在平台上,无需再另外设置支架等结构对单个培养腔体进行支撑,结构简单,使用方便。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提供一种用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外植体诱导启动培养装置,包括若干个分别用于封存单个外植体且互不连通的培养腔体,各所述培养腔体呈矩阵状排布在同一层面上,且各所述培养腔体的顶端均设有可封闭式开口,且各所述培养腔体的底端相平齐,相邻所述培养腔体之间通过条形连接带相连接,所述条形连接带设置在所述培养腔体的周向侧壁上部。
优选的,所述培养腔体呈薄壁状结构,所述薄壁状结构的内腔与单个外植体的体量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薄壁状结构呈整体结构朝上逐渐变大的锥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培养腔体呈竖直设置的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底端呈平行于放置台面的平面状结构。
优选的,各所述条形连接带与所述培养腔体一体成型,或者所述条形连接带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培养腔体上。
优选的,当所述条形连接带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培养腔体上时,所述培养腔体的外壁上设有用于所述条形连接带的端部插入的插槽。
优选的,所述可封闭式开口处的外壁上套接有呈凹槽状结构的腔盖,所述可封闭式开口的外壁上沿径向延伸设有环形凸缘,所述腔盖对应所述环形凸缘的内周壁上开设有用于卡接且与所述环形凸缘结构相适配的环形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农业大学,未经江西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677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