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62890.9 | 申请日: | 2021-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217526064U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04 |
发明(设计)人: | 蔡振宇;徐昌顺;晁林林;林冠林;李伟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 |
代理公司: | 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100 | 代理人: | 陈方淮;蔡学俊 |
地址: | 361003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疗法 直肠 灌注 导管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包括两端贯通的外套管和穿设于外套管中并能相对其前后滑动的软质内导管,所述软质内导管前端封闭并且前端部侧壁开设有侧边孔;所述外套管外侧套设有气囊,所述气囊连接有向后延伸的注气管;所述外套管后端设有用以限制软质内导管前后滑动的锁紧装置。本实用新型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作为一种专门应用于三氧疗法的直肠灌注导管,其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有效避免导管脱出,易于固定,同时可精准观察导管置入深度,避免副损伤,优化直肠灌注诊疗操作。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件领域,特别是一种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
背景技术
采用三氧疗法指将人工医用三氧,通过全身或局部等不同途径用于人体,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目的的诊疗技术。临床常用方案是采取三氧自体血回输,但涉及到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或由于恐惧无法配合完成静脉穿刺者,其使用便存在局限,此时,作为无创的三氧疗法直肠灌注更具有普遍性与适用性,但就目前为止,临床尚未有一种专门用于三氧疗法的直肠灌注导管,多采用传统的直肠灌注管或医用输液管进行替代,其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弊端:1.无法实现导管固定,灌注管易于脱出;2.常规直肠灌注管死腔过大,灌注容量不可有效调控;3.替代灌注管置入深度无法确切,易置入过深或过浅;4,替代灌注管接口与三氧输出设备接口不匹配,无法直接使用。进行肠道疾病治疗是通过导管经肛门将药液灌注到直肠中,导管没有固定结构,需要医护人员用手进行导管固定,使用很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易于固定,避免导管脱出的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
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方案实现:一种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包括两端贯通的外套管和穿设于外套管中并能相对其前后滑动的软质内导管,所述软质内导管前端封闭并且前端部侧壁开设有侧边孔;所述外套管外侧套设有气囊,所述气囊连接有向后延伸的注气管;所述外套管后端设有用以限制软质内导管前后滑动的锁紧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锁紧装置包括位于外套管后端并外套在软质内导管上的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呈前端大后端小的锥形,外套管后端螺纹连接有旋塞,所述旋塞内部设置有与橡胶套配合的锥形孔以使旋紧旋塞时通过压紧橡胶套来抱紧软质内导管。
进一步的,所述软质内导管前端为圆钝形结构,所述软质内导管从外套管后端伸出的管段上设置有刻度。
进一步的,软质内导管后端设有鲁尔接口,软质内导管后端部设有止流夹。
进一步的,所述注气管后端设有注气接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三氧疗法直肠灌注导管作为一种专门应用于三氧疗法的直肠灌注导管,其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可有效避免导管脱出,易于固定,同时可精准观察导管置入深度,避免副损伤,优化直肠灌注诊疗操作。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和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构造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锁紧装置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00-外套管、200-软质内导管、210-侧边孔、220-刻度、230-鲁尔接口、240-止流夹、300-气囊、310-注气管、320-注气接头、400-锁紧装置、410-橡胶套、420-旋塞、421-锥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示例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未经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6289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