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有效
申请号: | 202120257920.7 | 申请日: | 2021-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1427966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裴海洋;刘赫宇;张宝新;党大卫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春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7/42 | 分类号: | H01B7/42;H01B7/18;H01B7/00;H01B7/04;B60L53/18 |
代理公司: | 长春科宇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001 | 代理人: | 马宝来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体 冷却 快速 充电 新能源 汽车 线缆 | ||
本实用新型提供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包括导体和护套层,导体的外表面套有护套层,导体采用无氧金属铜材,一般为裸铜,纯度在99.99%以上,且导体为退火型软导线采用笼绞工艺,护套层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层冷却层,且多层冷却层以导体的中心均匀分布,冷却层为耐温等级150度的XLPO材料。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技术生产的充电用线缆普遍使用大截面铜导体充电线缆,导体截面积设计普遍较大,线缆自重较大,充电线缆部分移动困难,且在大功率下使用有安全风险,造成传统线缆无法满足现有新能源汽车块快速充电需求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不断提高,电池容量增大,导致充电时间过长,快速充电成为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在新能源充电桩中会使用到线缆,而现有技术生产的充电用线缆普遍使用大截面铜导体充电线缆,导体截面积设计普遍较大,线缆自重较大,充电线缆部分移动困难,且在大功率下使用有安全风险,造成传统线缆无法满足现有新能源汽车块快速充电需求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包括导体和护套层,所述导体的外表面套有护套层,所述导体采用无氧金属铜材,一般为裸铜,纯度要求在99.99%以上,且导体为退火型软导线采用笼绞工艺,所述护套层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多层冷却层,且多层冷却层以导体的中心均匀分布。
优选的,所述冷却层为耐温等级150度的XLPO材料,所述冷却层的内壁开设有冷却液流道,并且冷却液流道呈扇形空腔结构。
优选的,所述导体的外表面套有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远离导体的一端和冷却层内壁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绝缘层为耐温等级150度的XLPO材料,且绝缘层呈空心结构,并且绝缘同心度≥80%,标称绝缘外径为10.0mm。
优选的,所述导体采用挤压式挤出工艺,导体的外直径标称值为7.93mm。
优选的,所述导体的结构为1128/0.20(mm),所述导体的绞合方式为(1+6) ×60/0.20+12×59/0.20,且绞合节距为130,标称电缆外径为17.50mm。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导体,在使用导体时电流从导体中流过,在电流流动途中会产生热量,热量流经绝缘层,再通过绝缘层传输冷却层中的冷却液流道中,冷却层的外部套有护套层,导体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能够承载大电流,且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快速充电等温度要求较高、密封、散热不畅、复杂的情况下,还因为重量小,耐弯折,在生产、安装、敷设等过程中便于操作,能够有效降低汽车和充电线缆的自重及成本,并且具有良好的焊接和电流通过能力,因为采用特殊液冷流道与线缆绝缘层相结合方式,完成液体冷却功能,使线缆产品降温,达到通过更大电流的目的,所以热量在冷却层传输中会迅速降温,还因为同样载流量的情况下,导体运行时温度更低,可以设计更小的导体截面积,以减轻线缆重量,因为导体使用的是铜材且采用龙绞工艺,所以导体安全级别高,能够降低使用时产品过热发生失效或火灾的风险,解决了传统线缆导体截面积设计普遍较大,线缆自重较大,充电线缆部分移动困难,且在大功率下使用有安全风险,造成传统线缆无法满足现有新能源汽车块快速充电需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液体冷却型快速充电用新能源汽车线缆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春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未经长春福斯汽车电线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5792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端板焊缝自动化检测标记装置
- 下一篇:一种热力管道漏水点堵漏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