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立式加热炉炉口密封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200897.8 | 申请日: | 2021-01-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5823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2 |
| 发明(设计)人: | 朱航宇;王伟胜;李建立;余岳;宋明明;薛正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科技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7B1/10 | 分类号: | F27B1/10;F27D7/06;F27D99/00 |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胡婷婷 |
| 地址: | 430081 湖北省武汉***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立式 加热炉 密封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加热炉炉口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密封装置本体、设置于密封装置本体内的集气圈以及进气管、出气管;进气管的一端与保护气体供应源相连通,另一端穿过密封装置本体的外壁与集气圈相连通;出气管的一端与集气圈相连通,另一端贯穿密封装置本体的内壁。将该密封装置置于立式加热炉的炉口上方,并由进气管通入保护气体,能够使保护气体经集气圈和出气管形成气体射流,该气体射流在装置内高速旋转,形成一层气幕墙,实现炉口外部和内部的隔绝,以保证加料和取样过程中钢液不受炉口附近区域空气污染,从而对炉内冶炼环境进行有效的保护,以提高钢液质量,并满足实验室研究的需求,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冶金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加热炉炉口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钢铁材料的冶炼温度一般在1600℃,为了制备钢铁材料并研究冶炼过程中物理化学反应机理,各大院所、研究机构所在实验室条件下一般使用碳管炉、硅钼棒高温炉、中频炉等立式加热炉进行钢铁材料的冶炼。钢铁材料中往往含有Si、Mn、Ti、Al等元素,在冶炼过程中炉口部位的空气会扩散至炉管内部,空气中的氧会和Si、Mn、Ti、Al等元素发生反应,从而对钢液造成污染,产生各类非金属夹杂物,影响钢的纯净度。
为了防止空气对钢液的污染,在实验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底部通入保护性气体(氩气、氮气等),炉口上部加密封盖(仅留小孔进行排气)。通过上部加密封盖的方法能有效防止空气对钢液的污染,使钢液在较为纯净的气氛中进行冶炼。然而,在研究冶金反应时,往往会关注冶金过程中的现象,需要在整个冶炼过程中进行多次的加料或取样进行分析,在打开顶部炉盖时,空气仍会对钢液造成污染,从而严重影响钢水纯净度和实验结果。
公开号为CN211425073U的专利提出了一种电渣用全密封水冷气体保护罩,对电渣冶金过程实现了全密封气体保护效果。该气体保护罩包含上部保护盖板、循环水腔、进出气口、加料口等,但其仅适用于工业生产用电渣冶金炉,且保护气体消耗量大(高达83~166L/min),对保护罩内吹气机构也未做详细设计,难以满足实验室研究冶金过程的需要。
公开号为CN211012396U的专利提供了一种电弧炉炉盖及电弧炉。该电弧炉炉盖的盖体上开设有电极孔,通过对每一电极孔配置一组气幕密封机构,提高电极孔的密封性能,防止外界环境的气体进入炉内,造成冶炼产品质量下降。然而,该电弧炉炉盖的气幕密封机构中的喷射角有效角度为60°~150°,超出该角度的区域为气体死区,该死区可能成为炉内外气体交换的通道,因此,该机构对炉口密封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有鉴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进的立式加热炉炉口密封装置,在加料或取样时阻止炉口部位空气进入炉管内部对钢液造成污染,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加热炉炉口密封装置,使保护气体经集气圈和出气管形成气体射流,该气体射流在装置内高速旋转,从而形成一层气幕墙,实现炉口外部和内部的隔绝,以保证加料和取样过程中钢液不受炉口附近区域空气污染,从而提高钢液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加热炉炉口密封装置,包括具有中空结构的密封装置本体、设置于所述密封装置本体内的集气圈以及进气管、出气管;所述进气管的一端与保护气体供应源相连通,另一端穿过所述密封装置本体的外壁与所述集气圈相连通;所述出气管的一端与所述集气圈相连通,另一端贯穿所述密封装置本体的内壁。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气管的数量为1~2根,所述出气管的数量为4~10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管的数量为6~8根,每根所述出气管沿所述集气圈均匀分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内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为10°~60°。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每根所述出气管与所述内壁的切线之间的夹角相等,均为20°~4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科技大学,未经武汉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20089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无纺布生产用上料辅助装置
- 下一篇:一种塑料管材加工用切割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