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负极柱组件及其二次电池顶盖有效
申请号: | 202120186509.5 | 申请日: | 2021-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618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邓平华;王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543 | 分类号: | H01M50/543;H01M50/564;H01M50/567;H01M50/15;H01M50/184;H01M50/186;H01M50/572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张艳美;邹敏敏 |
地址: | 335599 江西省上***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负极 组件 及其 二次 电池 顶盖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负极柱组件及其二次电池顶盖,其中负极柱组件包括负极极柱、固定于顶盖片上的连接件、嵌入件、密封件、翻转片和围设于负极极柱的注塑件,嵌入件固定于连接件并嵌入注塑件,负极极柱包括露出于注塑件的输出部和容纳于注塑件内的连接部,密封件的上部抵接于输出部的下部,密封件的下部与连接件卡接固定,连接件设有位于输出部下方的第一贯通孔和位于连接部下方的第二贯通孔,翻转片固定于第二贯通孔并位于负极极柱的下方,于电池内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翻转片受气压驱使向上翻转并接触连接部而将顶盖片和负极极柱电连接。负极极柱的输出部下方设有密封件,连接部不需要采用密封件密封故不需要承受拉力,因而可提高与翻转片作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负极柱组件及其二次电池顶盖。
背景技术
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的驱动电源向着高容量、高安全性的方向发展,电池以其高容量等优良特性,广泛地运用在电动工具及新能源交通工具中。这些电池除了具有高容量外还应当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才能达到使用的标准和满足人们的需求。
一般的二次电池,负极端需要满足与顶盖及壳体的电绝缘,因而会设置众多的绝缘柱组件,如将负极柱与顶盖绝缘的上塑胶件、置于负极贯通孔中进行电绝缘及密封的密封圈、及将负极连接片与顶盖进行电绝缘的下塑胶件,这些柱组件在进行顶盖片负极端的安装时,为了严格控制其气密性,其安装的精度要求很高,既要对密封圈进行预压,又要严格控制各部件之间的间隙,因而成本高且良品率低。同时为了保证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现有技术中有些电池于顶盖的负极端安装有翻转片,并通过正极端设置电阻电连接正极和顶盖片,从而在电池因过充或电解液发生反应等意外而导致二次电池内部气压升高时,翻转片进行翻转与正极和负极之间形成外电流,停止过充,通过电阻慢慢过流散热将二次电池内部的能量释放出来,从而不会发生过充、起火、爆炸等危险,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翻转片设置时既要保证与负极极柱隔离又要保证与顶盖片的焊接牢靠,这无疑增加了顶盖结构的装配和加工难度。
因而,急需提供一种新的顶盖结构或顶盖的生产方法以解决前述顶盖结构的装配和加工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负极柱组件,其结构简单、无需繁琐的密封及装配工艺,因而容易生产且良品率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负极柱组件,安装于顶盖片,包括负极极柱、固定于所述顶盖片上的连接件、嵌入件、密封件、翻转片和围设于所述负极极柱的注塑件,所述嵌入件固定于所述连接件并嵌入所述注塑件,所述负极极柱包括露出于所述注塑件的输出部和容纳于所述注塑件内的连接部,所述密封件的上部抵接于所述输出部的下部,所述密封件的下部与所述连接件卡接固定,所述连接件设有位于所述输出部下方的第一贯通孔和位于所述连接部下方的第二贯通孔,所述翻转片固定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并位于所述负极极柱的下方,于电池内部压力超过预设值时,所述翻转片受气压驱使向上翻转并接触所述连接部而将所述顶盖片和所述负极极柱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负极柱组件仅需将连接件与顶盖片进行固定,即可完成负极极柱与顶盖片的装配,其工序简单,无需繁琐的密封及装配工艺,通过负极柱组件的设置可提高生产效率,且负极柱组件可适用于多种顶盖片,其适配性高。且负极柱组件结构简单,通过注塑件就可将负极极柱、嵌入件及连接件进行固定,且注塑件的形成极易实现。同时,嵌入件嵌入注塑件,可防止负极极柱在电池的使用过程中因松动而带动注塑件窜动,因而其牢靠性较好。密封件的上部抵接于输出部的下部,下部与连接件卡接固定,因而可提高密封件的密封性能,另外,密封件仅于负极极柱的输出部下方密封,负极极柱的连接部悬置于第二贯通孔的上方,其不需要采用密封件密封也不需要承受拉力,故可提高与翻转片作用的灵敏度和准确度。翻转片固定于连接件的第二贯通孔并置于负极极柱的下方,因而可与负极端的其它部件整合为一个负极柱组件,以免去额外的装配与加工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西百思利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865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水利工程的水源检测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桩承台的承重力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