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透水路面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148883.6 | 申请日: | 2021-01-20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82999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9 |
| 发明(设计)人: | 张逸超;林雪莲;王庆贺;周静海;赵亮;白晓雪;杨君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建筑大学 |
| 主分类号: | E01C7/14 | 分类号: | E01C7/14;E01C11/22 |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孙奇 |
| 地址: | 110168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骨料 混凝土 透水 路面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一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透水路面结构,从上往下包括透水上面层,透水下面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垫层,所述透水上面层采用的是天然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下面层采用的是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基层采用的是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透水垫层采用的是矿渣。本实用较好的利用建筑废弃物破碎所得再生粗骨料置换天然骨料,改善传统混凝土在城市路面建设中的弊端,实现废物资源再利用和建筑材料的可持续发展,并且改善了透水性能,对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节能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透水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业也随之蓬勃发展。现在化城市道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首先城市道路建设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多,大量的混凝土废弃物料得不到更好的再次利用。其次在城市建设中,许多城市大量采用水泥、柏油、混凝土等封闭地表,取代原有的土壤表面,封闭地表在改善交通和道路状况的同时,也对城市生态和气候环境产生显著的不利影响,使得城市路面水分难以下渗,形成生态学上的“人造沙漠”,气象学上的城市“热岛效应”。然而在当今自然资源与能源都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如何在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又节约能源则成为了道路发展的一个最重要的主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透水上面层、透水下面层、透水基层和透水垫层;
夯实土地基上依次设置透水垫层、透水基层、透水下面层和透水上面层。
所述透水上面层为天然骨料透水混凝土面层,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等于C20,骨料粒径采用中骨料粒径4.75mm~9.5mm;并掺加10%细骨料2.36mm~4.75mm,且透水上面层透水混凝土透水系数不得小于1mm/s,透水上面层厚度为30~60mm。
所述透水下面层为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应大于等于C20,粗骨料为建筑材料固体废料,并且掺20%左右的粉煤灰,骨料粒径为10~15mm;透水下面层再生粗骨料混凝土渗透系数不得小于1mm/s,且透水下面层的透水系数不应小于透水上面层,透水下面层厚度为90~120mm。
所述透水基层为再生粗骨料透水混凝土基层,其粗骨料为建筑材料固体废料,骨料最大粒径不宜大于31.5mm,且骨料的最大粒径不宜超过透水混凝土每层厚度的1/4。透水基层的透水系数应不小于0.35cm/s,且透水基层的透水系数应不低于面层,其透水基层厚度不小于150mm。
所述透水垫层为矿渣垫层,宜采用粒径为20~60mm的分级矿渣,不得混入钢渣、泥块、有机物等其他有害杂质,其厚度为150~200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双面层设计是为了平衡面层透水性能和路用性能的需要,全透水路面宜按照双面层进行设计,由于再生骨料含有砂浆块等较软弱颗粒,颗粒性能不均匀,不宜用于路面的上面层,上面层采用适宜厚度的坚硬、耐久的天然骨料配制透水水泥混凝土面层,下面层采用适宜厚度的再生骨料透水水泥混凝土,也有利于降低工程成本。从透水性能的角度考虑,上、下面层可以设计成不同的孔隙率,下面层设计成相对较大的孔隙率,可以减小透水水泥混凝土日久堵孔现象的发生。
合理有效地利用了工业固体废弃物,减少了自然资源的浪费和建筑垃圾的污染,并通过在路面结构中二次利用粉煤灰、矿渣、再生粗骨料改善了路面结构的透水性能,而且与传统的路面相比,具有优良的排水、透气、吸声、降噪等性能,有利于解决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附加再生粗骨料混凝土透水路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透水上面层;2-透水下面层;3-透水基层;4-透水垫层;5-夯实土地基。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建筑大学,未经沈阳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4888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