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放热反应的持续冷却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126803.7 | 申请日: | 2021-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973883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柴志善;俞旭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为药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1J19/00 | 分类号: | B01J19/00 |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裴金华 |
| 地址: | 313000 浙江省湖***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放热反应 持续 冷却 装置 | ||
一种用于放热反应的持续冷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由安装于所述箱体内的隔热板和热交换板分隔形成第一冷却室、交换室、第二冷却室;所述第一冷却室处设置有热进口和冷却水进口,所述第二冷却室处设置有输水管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通过回流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室、交换室通过设置于所述隔热板处的热水管连通;所述交换室、第二冷却室通过设置于所述热交换板处的溢流口连通。本装置冷却效率高而且新鲜冷却水用量少,不仅提高了冷却效率,而且降低了冷却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放热反应的持续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植物甾醇是一种具有生理价值的物质,它在医药、化妆品、动物生长剂及纸张加工、印刷、纺织、食品等领域具有广泛的用途。近几十年来,由于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家对植物甾醇在医药中应用的理论和技术上的突破,使甾醇的开发研究进入了最盛时期。但是植物甾醇主要来源于天然植物油下脚料,其提取步骤包括恒温、酯化、加压分层、油相分离、水相蒸馏、蒸馏、油相析出、降温过滤、结晶、洗涤精炼、成品等一系列工艺流程。酯化反应主要是通过甘油三酯与甲醇的反应生成脂肪酸甲酯以除去植物下脚料中的酯类物质,纯化植物甾醇,酯化反应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而植物甾醇反应的温度是有严格要求的,因此必须要在反应中增加冷却装置。
授权公告号为CN202410643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反应釜的冷却装置,该装置由通入冷却水的盘管进行冷却,虽然提高了冷却效果但是冷却过程需要大量的冷却水,而植物甾醇的酯化反应产生的热量非常大而且随着反应的进行是逐步变化的,因此,采用该装置会非常浪费,也达不到很好的冷却效果。申请号为CN2013202149064的文件公开了一种用于放热反应的持续冷却装置,它包括冷却箱体,开设于所述冷却箱体的进口,所述冷却箱体通过隔板隔为水箱室和冷却管室;所述冷却管室开设有连接到所述水箱室底部的冷却管出口;所述冷却管出口距离所述冷却箱体底部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隔板顶部距离所述冷却箱体底部的垂直距离。该装置虽然减少了新鲜冷却水的使用量,但是冷却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放热反应的持续冷却装置,冷却效率高而且新鲜冷却水用量少,不仅提高了冷却效率,而且降低了冷却成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放热反应的持续冷却装置,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部由安装于所述箱体内的隔热板和热交换板分隔形成第一冷却室、交换室、第二冷却室;所述第一冷却室处设置有热进口和冷却水进口,所述第二冷却室处设置有输水管和冷却水出口,所述冷却水进口和冷却水出口通过回流管连接;所述第一冷却室、交换室通过设置于所述隔热板处的热水管连通;所述交换室、第二冷却室通过设置于所述热交换板处的溢流口连通。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热水管靠近所述第一冷却室的一端穿过所述隔热板上开设的安装口并延伸至所述安装口外端,并且在所述热水管的管口侧端设置有与所述隔热板表面抵接的安装板;所述安装板靠近所述隔热板的表面设置有插接于所述隔热板表面开设的安装槽内的安装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冷却水出口与回流管通过连接组件连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开设有输水通道的连接管、套接于所述冷却水出口和回流管上的固定环、以及用于连接所述连接管和所述固定环的紧固螺母。同样地,所述冷却水进口与回流管也通过连接组件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紧固螺母的螺孔,所述连接管上对应开设有用于固定所述紧固螺母的安装螺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连接管上分别开设有与所述冷却水出口、所述回流管端部的回流管管口适配的第一连接槽、第二连接槽。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固定环靠近所述连接管一侧的表面设置有缓冲层。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优选,所述隔热板靠近所述安装口的侧面上设置有弹性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为药业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大为药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2680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型高效复合生物除臭废气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自动检测多功能吸药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