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路布线结构、信号传输电路和电子设备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101724.0 | 申请日: | 2021-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5219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7 |
| 发明(设计)人: | 郭宇程;廖泽雄;邓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晶晨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3953 | 分类号: | G06F30/3953;G06F11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景闻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42 | 代理人: | 朱鸿雁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前海深港合作区前***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路 布线 结构 信号 传输 电子设备 | ||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电路布线结构、信号传输电路和电子设备,该电路布线结构应用于信号传输电路,包括:主干传输线和多个分支传输线;主干传输线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引脚相连;多个分支传输线的至少一个的输入端与主干传输线的输出端相连,多个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于多个不同的信号输出引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布线结构将主干传输线、多个分支传输线、信号输入引脚以及多个信号输出引脚按照特定布线结构进行连接,无需采用信号传输驱动器,减小占用PCB面积,在量产过程中,极大的节省成本。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路布线结构、信号传输电路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在信号传输电路中,一般采用主端和从端来进行信号的传输,其中,主端为信号发送端,一般具有一个端口,从端口为信号接收端,一般具有多个端口。在采用主端端口向从端的多个端口进行信号传输时,如果传输距离过长,则会存在上升沿缓慢以及反射等问题,例如100Mhz的信号进行长距离传输时,会存在上升沿缓慢以及反射等问题。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一般通过采用信号传输驱动器来增强驱动力,从而解决上升沿缓慢以及反射等问题。
然而,设置信号传输驱动器势必会增大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刷电路板)面积,增加硬件成本,且信号传输驱动器普遍价格较高,在量产时,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路布线结构,应用于信号传输电路,该电路布线结构将主干传输线、多个分支传输线、信号输入引脚以及多个信号输出引脚按照特定布线结构进行连接,无需采用信号传输驱动器,减小占用PCB面积,在量产过程中,极大的节省成本。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信号传输电路。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子设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路布线结构,应用于信号传输电路,该结构包括:主干传输线和多个分支传输线;所述主干传输线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引脚相连;多个所述分支传输线的至少一个的输入端与所述主干传输线的输出端相连,多个所述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于多个不同的信号输出引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路布线结构,将主干传输线的输入端与信号输入引脚相连,并将多个分支传输线的至少一个的输入端与主干传输线的输出端相连,且多个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一一对应连接多个不同的信号输出引脚,通过这样的电路布线结构实现信号的传输,从而,无需采用信号传输驱动器,可有效节省PCB面积,同时在量产过程中,极大的节约了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分支传输线包括第一至第四分支传输线,多个不同的所述信号输出引脚包括第一至第四信号输出引脚,所述第一至第四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一一对应与所述第一至第四信号输出引脚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分支传输线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主干传输线的输出端,所述第一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于所述第一信号输出引脚;所述第二分支传输线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主干传输线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一分支传输线的输入端之间,所述第二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二信号输出引脚;所述第三分支传输线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二信号输出引脚之间,所述第三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于第三信号输出引脚;所述第四分支传输线的输入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及所述第三信号输出引脚之间,所述第四分支传输线的输出端连接于第四信号输出引脚。通过采用这样的菊花链电路布线结构,无需增加信号传输驱动器,可有效节省PCB面积,同时在量产时极大节省生产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晶晨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晶晨半导体(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10172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