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096869.6 | 申请日: | 2021-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14447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 发明(设计)人: | 施春涛;王云;黄夏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南中正管桩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28C5/00 | 分类号: | B28C5/00;B28B17/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熠邦鼎立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1263 | 代理人: | 严九洲 |
| 地址: | 570100 海南*** | 国省代码: | 海南;4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桩废浆 回收 利用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支腿,所述固定支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分离箱,所述分离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阀门,所述阀门贯穿排水管,所述分离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该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达到了该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处理效率高的目的,解决了一般的废浆处理装置处理效率不是很高的问题,大大缩短了人们对废浆处理的时间,有效避免废浆容易发生凝固可能,为后期的处理工作降低了难度,从而有效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满足了人们的使用需求,使人们在使用该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的过程中更加的省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管桩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管桩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及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开始大量应用于铁道系统,并扩大到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冶金、港口和公路等领域,由于地质条件适合管桩的使用特点,管桩的需求量猛增,从而迅速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众所周知在管桩在灌浆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废浆,但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人们广泛使用废浆处理装置来对其进行回收处理。
但是目前市场上一般的废浆处理装置处理效率不是很高,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废浆处理的时间,然而在废浆长时间静止后容易发生凝固,为后期的处理工作增加了难度,从而无法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使人们在使用该废浆处理装置的过程中比较费心。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具备处理效果高等优点,解决了一般的废浆处理装置处理效率不是很高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该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处理效率高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支腿,所述固定支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分离箱,所述分离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正面固定连接有阀门,所述阀门贯穿排水管,所述分离箱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支架的外壁活动连接有旋转杆,所述分离箱的顶部开设有转槽,所述转槽的内壁活动连接有滑轮,所述分离箱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机箱,所述机箱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轴。
所述转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旋转卡座,所述旋转卡座的顶部活动连接有脱水桶,所述脱水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握把,所述脱水桶的顶部开设有球槽,所述脱水桶的顶部活动连接有防护盖,所述防护盖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球杆。
优选的,所述分离箱的底部开设有轴承槽,且轴承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密封轴承,且密封轴承的形状大小与转轴的形状大小相互匹配,且转轴通过密封轴承贯穿分离箱的底部并延伸至分离箱的内底壁。
优选的,所述脱水桶的底部开设有卡槽,且卡槽的形状大小与旋转卡座的形状大小相互匹配,且脱水桶通过卡槽与旋转卡座活动连接。
优选的,所述转槽的形状大小与脱水桶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且分离箱通过转槽和滑轮与脱水桶活动连接,且脱水桶的外壁开设有漏水孔。
优选的,所述握把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握把以脱水桶的中垂线为对称轴对称设置。
优选的,所述旋转杆的正面固定连接有柔性水管,且柔性水管的中垂线与防护盖的中垂线重合。
优选的,所述球槽的形状大小与球杆的形状大小均相互匹配,且脱水桶通过球槽和球杆与防护盖活动连接。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桩废浆回收利用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南中正管桩有限公司,未经海南中正管桩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9686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