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接地箱进线防水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2120077228.6 | 申请日: | 202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214707110U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少华;李登言;朱志存;任春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安凯特电力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5/00 | 分类号: | H02G15/00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英诺创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8 | 代理人: | 蒋华 |
地址: | 213000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接地 箱进线 防水 结构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接地箱进线防水结构,包括接地箱,所述接地箱顶部设有进线管,所述进线管中穿插有接地线,所述进线管与所述接地线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通过压紧结构压紧固定,实现所述接地线与所述进线管密封。密封圈选用胶珠密封圈,在压紧结构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从而抱紧接电线,达到密封防水的效果;而且胶珠密封圈为弹性材料,受挤压力形成的密封面,不受温度变化影响,与传统的接地箱密封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操作安全,而且密封防水性能更佳,不易泄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力电缆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电缆接地箱进线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电力电缆作为城市电网中的重要设备,发展速度极快,而且城市电力电缆通常采用入地的布设方法。城市电缆在实际运行中发生故障的原因之一为电力电缆的接地系统故障,其占到电缆故障的21%,电力电缆的外护套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外力损伤、化学腐蚀、雷电过电压或系统过电压的等原因,导致护套绝缘破损造成一点或多点接地,从而破坏高压电缆金属护套的接地系统,引起电缆金属护套感应电动势的失衡,导致金属护套与大地形成较大的环流,附加线损增加、电缆温度增高;长期如此还会危及主绝缘、缩短电缆线路的正常运行寿命,影响线路的安全运行。
为防止上述现象的发生,通常采用电缆接地箱进行保护。如图3所示,传统的电缆接地箱顶部设有进线管,接地线插入进线管并通过防水带(10)和热缩管(20)密封,具有以下缺陷:1、安装防水带(10)、加热热缩管(20)耗时比较长;2、加热热缩管(20)时需要使用煤气喷枪,危险性比较高;3、温度变化时,防水带(10)与进线管或接地线的结合处容易出现间隙,造成进水。所以,如何克服上述缺陷成为了本公司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缆接地箱进线防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缆接地箱进线防水结构,包括接地箱,所述接地箱顶部设有进线管,所述进线管中穿插有接地线,所述进线管与所述接地线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通过压紧结构压紧固定,实现所述接地线与所述进线管密封。
密封圈选用胶珠密封圈,在压紧结构的作用下产生形变,从而抱紧接电线,达到密封防水的效果;而且胶珠密封圈为弹性材料,受挤压力形成的密封面,不受温度变化影响,与传统的接地箱密封结构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操作安全,而且密封防水性能更佳,不易泄漏。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螺帽包括相互连接的外管和内管,所述外管与所述进线管外壁螺纹连接,所述内管与所述密封圈连接。通过拧旋外管实现压紧螺帽升降,内管用于对密封圈施力,使密封圈压紧。
进一步地,所述进线管内壁设有安装所述密封圈的台阶,所述压紧结构包括与所述进线管螺纹连接的压紧螺帽,所述压紧螺帽下端与所述密封圈连接。密封圈压紧于压紧螺帽与台阶之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压紧结构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密封圈上下两端的夹块。夹块的设置,增加了密封圈的受力面积,密封圈不易受损。
进一步地,密封圈具有如下两种结构,其一为:所述密封圈上端面呈倾斜布置,其内圈部高于外圈部,位于所述密封圈上端的所述夹块设有对应所述密封圈上端面的第一斜面。密封圈受压时,密封圈在其上端面与第一斜面的作用下更易产生形变,从而提高了密封效果。其二为:所述密封圈下端面呈倾斜布置,其内圈部低于外圈部,位于所述密封圈下端的所述夹块设有对应所述密封圈下端面的第二斜面。密封圈受压时,密封圈在其下端面与第二斜面的作用下更易产生形变,从而提高了密封效果。密封圈兼具以上两种结构,密封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安凯特电力器件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安凯特电力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772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