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外壳有效
| 申请号: | 202120073645.3 | 申请日: | 2021-01-12 | 
| 公开(公告)号: | CN213959038U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介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介玲 | 
| 主分类号: | H01M50/105 | 分类号: | H01M50/105;H01M50/124;H01M50/121;H01M50/531 |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辰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27 | 代理人: | 范钦正 | 
| 地址: | 518054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新型 锂离子电池 外壳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外壳,用于锂电池外壳材料及封装接口模式,它公开了保护层是由PP层与金属、亚克力、金属与亚克力叠加的型材、树脂型材、树脂与金属叠加的型材其中一种粘合形成,电芯的柱面与两端采用保护层与外壳交替包裹,电芯两端的保护层或外壳是向内凸或平整的端盖,极耳在电芯端盖与外壳之间向外引出,引出位置采用热熔胶密封。保护层与铝塑膜通过PP层热熔密封;保护层与保护层之间直接通过PP热熔、树脂、密封胶其中一种密封;金属、金属与亚克力结合型材、亚克力、树脂型材其中一种与金属结合的型材之间通过树脂密封。本发明的优点是安全可靠,外壳适用型号广,有效防止电芯内部出现短路。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锂离子电池领域,更具体的说是一种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外壳材料及封装技术,其外壳适用型号广,使用便捷且安全性高。
背景技术
目前,锂离子电池外壳材料应用:数码类电池如智能手机、平板、移动电源及部分动力的锂离子电池外部壳体一般采用铝塑膜,其壳体柔软,轻薄,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因被针刺穿、跌落而引起安全事故。另一部分动力用锂离子电池外壳一般采用金属材质、功能手机电池以便采用铝材质外壳,其壳体坚硬,焊接牢固,一旦电芯内部出现短路时,事故威力较大。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锂离子电池外壳,通过由PP层与金属、亚克力、透明玻璃、金属与亚克力结合型材、树脂型材、树脂与金属结合型材其中一种通过底胶粘合形成的保护层与铝塑膜结合的各种封装组合,还有保护层与保护层之间通过PP层热熔密封或者树脂密封或者密封胶密封的封装组合,让电池更加安全可靠。
本实用新型的锂离子电池外壳技术解决方案是在保护层,外壳,电芯,极耳,外壳是铝塑膜基础上,特点是所述的保护层是由PP层与金属、亚克力、金属与亚克力依次叠加的型材、树脂型材、树脂与金属依次叠加的型材其中一种通过底胶粘合形成,外壳是由亚克力、金属、亚克力依次叠加形成,并且金属的中间处圆形阵列有通孔;所述电芯的柱面采用外壳包裹,两端采用保护层封闭,或电芯的柱面采用保护层包裹,两端采用外壳封闭,或电芯整体采用保护层包裹,所述电芯两端的保护层或外壳是凸字形向内凸或平整的端盖,内凸的端盖与电池的壳体进行阶梯式嵌入连接,极耳在电芯其中一端的端盖与外壳之间向外引出,引出位置采用热熔胶、极耳胶、树脂其中一种密封。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金属是铜、铝、铝合金、不锈钢、镍其中一种。
本实用新型锂电池外壳密封技术的技术方案是在它包括保护层,铝塑膜,金属,金属与亚克力结合型材,亚克力,树脂型材基础上,特点是保护层与铝塑膜通过PP层热熔密封;保护层与保护层之间直接通过热熔胶密封;保护层与保护层之间用树脂密封;保护层与保护层之间通过密封胶密封;金属、金属与亚克力结合型材、亚克力、树脂型材其中一种与金属结合的型材之间通过树脂密封、密封胶、热熔胶其中一种密封。
本实用新型首先是将金属或者透明亚克力或者玻璃材料和改性的PP材料表面的污渍进行清洗,然后在改性PP材料上涂覆一层底胶激活PP材料表面,为粘接做准备,接着将胶喷涂于需粘接的PP材料表面,最后将PP材料的粘接部位对准金属或者透明亚克力或者玻璃壳体,直接粘接,或者采用热压、高频、成型工艺,得到PP层与金属、PP层与透明亚克力、PP层与透明玻璃、PP层与树脂、PP层与亚克力与金属结合型材、PP层与树脂与金属结合型材形成的保护层。
将锂离子电池常用铝塑膜外壳在外分别与上述的PP层与金属、PP层与透明亚克力、PP层与透明玻璃、PP层与树脂、PP层与亚克力与金属结合型材、PP层与树脂与金属结合型材外壳在内用热封机进行封装的锂离子电池外壳组装方式;或者锂电池壳体的本体及上下端都采用金属或者透明亚克力或者亚克力与金属结合型材或者透明玻璃或者树脂或者树脂与金属结合型材外壳之间密封使用树脂材料密封、密封胶密封及热熔密封。上面材料封装设计包含以下几种:
方型、长条型、圆柱型、纽扣型锂离子电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介玲,未经李介玲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12007364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直条钢筋每米弯曲度的测量工具
 - 下一篇:一种固定式防爆LED灯
 





